• 34阅读
  • 0回复

弘扬“抗震精神”——为纪念唐山抗震救灾20周年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3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抗震精神”
——为纪念唐山抗震救灾20周年而作
梁志忠“抗震精神”的丰富内涵
历史不会忘记: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市遭受了7.8级强烈地震的袭击。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顷刻之间变成了废墟,24万同胞遇难,16万人重伤,7200个家庭全部震亡。但唐山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忍受着失去亲人、家园被毁的巨大伤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立即投入了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20年过去了,唐山人民不仅重新建起了一座城市功能完备、经济实力雄厚的新唐山,而且用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一种特殊的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前夕为唐山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抗震精神”作为一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江泽民同志作了科学概括。
公而忘私。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和恢复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强震过后,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始终自觉地站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风格。不少人顾不上安顿死去和受伤的亲人,立即奔赴工作岗位。从地、市、县、区到街道村庄,从工矿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层层组建了临时救灾指挥机构,开展自救和互救活动。在震后的二三十个小时里,灾区人民就是靠着这种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精神,奋起自救,赢得了时间,从死神手中硬夺回了几十万条生命。在唐山恢复建设的过程中,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唐山的恢复和发展。广大群众也都顾大局、识整体,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以辛勤的劳动为唐山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患难与共。这是我们党群、干群关系的本质要求。20年来,无论是在地震灾害面前,还是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不仅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互帮互济、团结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而且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也经受住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震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党员干部从废墟里爬出来,首先想到的是救群众,各地支援的救灾物资首先发给群众,建起的抗震楼房首先安排群众。在恢复建设过程中,无数党员干部严以律己,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党群、干群之间同舟共济,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正是这种患难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给了唐山人民以地裂山崩何所惧、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信心与力量。
百折不挠。这是我们对待困难所应有的科学态度和革命意志。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困难的懦夫思想。在毁灭性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面前,唐山人民不向震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困难挑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唐山人民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震后很短的时间内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生产了“抗震瓷”,种上了“抗震麦”,使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
勇往直前。这是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是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唐山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素有不甘落后、不甘示弱、敢于争先的光荣传统。在同地震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不满足已有的生存条件,而是谋求更大的发展,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唐山人民先是利用10年时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恢复了经济建设;又用1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全面振兴,唐山进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行列;到2010年,唐山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有着丰富而又深刻内涵的“抗震精神”中,公而忘私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公而忘私的价值观念,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才能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有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广大人民群众才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决心,全市人民才有奋力拚搏、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抗震精神”创造的奇迹
唐山10年重建家园创造的奇迹与10年经济振兴取得的成就,无不折射和闪耀出“抗震精神”的光彩,显示出“抗震精神”所蕴含的伟大力量。
“抗震精神”充分体现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给了唐山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无穷力量。地震过后,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重建家园任务,唐山人民胸怀为国争光的志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喊出了“受灾不能等支援,要为国家做贡献”的响亮口号,在全市掀起了“向废墟要宝”的劳动热潮。在有1/7职工遇难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里,许多幸存者缠着绷带,忍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拚命工作,在震后20天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被国外认为至少需要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一年后就全面恢复了生产。到1977年3月,全市692个市县区企业就有666个恢复了生产。到1986年,唐山人民经过10年艰苦奋战,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布局合理、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创造了人类同地震灾害斗争的奇迹。1990年,联合国向唐山市颁发了“人居荣誉奖”,唐山成为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的城市。地震后,曾有外电报道,如同意大利历史名城庞贝一样,“唐山从地球上消逝了”。然而事实是,唐山不仅没有消逝,而且在全国军民的支援下,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重建家园的任务。
“抗震精神”所体现的知难而进、奋勇拚搏的坚强意志,鼓舞和激励唐山人民实现了振兴经济的目标。1986年唐山在恢复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以后,便将全市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唐山人民正视唐山经济发展起步晚于全国10年的现实,视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紧紧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主攻难点,朝着党中央、国务院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拚搏前进。1988年唐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1989年进入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八五”时期,唐山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8.5%,超过了全国平均发展速度,199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98.6亿元,人均7358元,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为打开唐山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唐山与北京市联合开发建设了京唐港,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国际通航。这不仅成为唐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而且对三北和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抗震精神”体现出的公而忘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品格,有力地推动着唐山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在唐山抗震救灾、恢复建设和经济振兴的过程中,祖国四面八方的亲人注视着这里,亿万双援助的手伸向这里。唐山人民之间匍匐互救,相濡以沫,从震后组合的家庭到对残疾人的安置照顾,从对地震遗孤的哺育到对孤寡老人的赡养,到处充满着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品格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唐山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唐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和省级文明城,成功地承办了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第三届中日韩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向国内外展示了唐山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唐山在20年重建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抗震精神”,激励唐山人民创造出了奇迹与辉煌;在今后的岁月里,唐山人民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美好。
“抗震精神”的时代价值
“抗震精神”虽产生于抗震救灾时期,但它却在唐山的重建和振兴过程中经受住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因此,“抗震精神”同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革命精神一样,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抗震精神”及其创造的奇迹,表明了它不仅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而且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毫不动摇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最困难时期,唐山人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相信党中央、毛主席和解放军一定会来救我们”。他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我们国家是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有了这种信念,以及有了外来援助的十几万军民与唐山人民共同抗震救灾的壮举,唐山人民在毁灭性地震面前才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才有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许多来新唐山参观的中外朋友,都为新唐山的巨大成就而赞叹,更被“抗震精神”所折服;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令人们深受感动。唐山重建和振兴的事实充分证明: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新唐山的一切。
“抗震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能够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到公而忘私,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同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腐败行为,以及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作坚决的斗争,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要坚持做到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就必须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每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谋事想民、勤政爱民、办事为民,保持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要坚持做到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就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做到勇往直前,就必须树立起远大理想和宏伟的奋斗目标,不为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和初步胜利而骄傲自满,永远把成绩和胜利当作新的起点。
“抗震精神”所体现的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党群、干群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形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在唐山大地震最困难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和党同心同德,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建设繁荣美好的新唐山充满着希望和信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党员干部公而忘私,自觉与人民患难与共;唐山人民从党员干部和前来支援唐山建设的军民行为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唐山的美好未来。可以说,唐山抗震救灾的历史,是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同样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公而忘私,自觉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党和政府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可以相信,只要大力发扬“抗震精神”所体现的英雄气概,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抗震精神”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发展、繁荣之法宝。新唐山完全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它是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所创造的奇迹。有人认为,现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外国人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因此搞现代化再讲自力更生就是固步自封。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外国人给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他们也不可能送给我们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得靠我们自己苦干实干,奋力拚搏,这样才能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我们讲自力更生,当然不排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但这只能是为我们更好地坚持自力更生打下基础。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自立、自强的能力,完全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就永远不可能发展和繁荣起来。
“抗震精神”从产生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年的实践证明:“抗震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抗震精神”必将在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中永放光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