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如此“效益款”——原人事部工资福利司司长康耀受贿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3
第11版(法制纵横)
专栏:警钟长鸣

  如此“效益款”
——原人事部工资福利司司长康耀受贿纪实
刘建新白锡喜
10万元人民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无论如何也算是一笔大数目。很多人辛勤劳苦一生,恐怕也挣不到这些钱。但身为国家人事部工资福利司司长的康耀,却仅仅打了几个电话,写下一张寥寥数语的便条,就有人将10万元送上。面对检察机关的讯问,他竟然振振有辞:“我不认为这是利用职务之便受贿,而是效益收入,是中介费……”“假如你不是国家人事部的一司之长,谁肯给你送这么多的‘效益款’?”对于检察官的反诘,这位年逾花甲的前司长哑口无言。
让我们暂且把时间的指针倒拨。
1993年2月初,即将卸任的哈尔滨市人事局局长为了高寒地区的补贴事宜,与省人事厅的同志披着北国的春寒登上了进京的列车。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来找顶头上司及老朋友康耀帮忙尽快审批补贴事宜。
老友相聚,嘘寒问暖。尔后,康耀“不经意”地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我今年57岁,还有3年干头。工资低,也没有什么外块,上面的约束又严,退下来之后,真不知怎么办才好。家中一点积蓄也没有,看来只好喝西北风喽!”哈尔滨的朋友又是劝慰又是“疏导”。话音稍落,康耀眉头一扬,话锋一转:“咱们能不能合作,办个公司来赚钱?”
“你有本钱吗?”老朋友也够直率的:“没有本钱的话,我可以给您介绍一些办公司的老板朋友,您可以帮助这些公司争取到一些优惠项目,或者搞点贷款。公司获利后,还能少了您的吗?有了效益,自然也不能‘吃水忘了挖井人’,您看怎么样?”
一经点拨,康耀心里立即亮堂多了。他迫不及待地问:“哪个公司要贷款?”搞贷款,对于康耀司长来说,似乎更有把握。
老朋友说:“我们那儿有个兴达贸易公司,想搞个寻呼台,卖BP机。占用无线频道已经批了下来,眼下正缺上马资金,要是您能帮助搞到贷款,那就太好了。”
“那回报呢?”康司长简直有些迫不及待了。
“寻呼台开始工作,卖出BP机就开始见效益了。我看这样吧,我们先商定,有了效益之后先给您所在的工资福利司20万元。我回哈尔滨和对方商量一下,有了结果,马上用电话转告您。”
每做一件事都要做记录是康司长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当晚,他在工作笔记本上这样写道:“每年给工资司20万元,对方(哈尔滨)条件:解决黑龙江和哈尔滨市的地区补贴。”
1993年5月4日,在哈尔滨,康耀与老朋友又见面了。在进一步商量后敲定:为兴达公司建寻呼台贷款300万元。回报条件为每年给康司长5万元,或以提“干股”的方式,一次性付给康司长3年的红利15万元。
于是,康耀找到了他的一位在黑龙江省政府内任职的老乡、挚友说了贷款事宜,这位老乡曾为黑龙江的问题找过康耀。
老朋友拿着康耀手书的便条打道回府,往康耀老乡的桌上一放,康耀的老乡问了几个“常规”问题,便落笔写下:“请资金处阅处”6个字。其后,省里有关部门一路绿灯。兴达公司的何经理手持批文,从大庆市工商银行顺利地贷到了300万元人民币。不久,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三处寻呼台相继运转并投入使用。
1994年初,老朋友又到北京,高兴地告诉康耀:“贷款的事办妥了,你就等着‘效益’吧!”
兴达公司的三个寻呼台倒是投入运营了,但何经理的心却一直没能静下来。因为康耀的那位“老朋友”时常不断地打电话催问:“怎么样啊,见‘效益’了吗?”“人事部的康司长给贷的款,可千万别把人家忘了,‘效益’款也该给人家送去了。”1994年春节一过,电话里干脆传出:“何经理,我已经给你订好车票,你拿上10万元钱,明天咱们一起去北京。”何经理一看实在拖不过去了,只好让自己的爱人从一位朋友那里借了10万元现金,让人家硬逼着送到北京的康司长手上。
康耀手里拿着何经理送来的10万元“效益”款,顾不上客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可是回到家又犯愁了:一是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存入银行;二是放在家里,又担心与自己感情不和的妻子翻出来捅出去。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放到一个可靠的朋友那里去,让她存入银行。朋友拿到钱后,马上与银行联系,以自己的名义买下了1994年的一期国债。
尽管如此,康耀的所作所为还是被人发现了。
目前,康耀因受贿罪,已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只因贪图钱财而晚节不终,跌入高墙,不啻为人们又一次敲响警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