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精心营造国防绿洲——上海人民关心支持国防建设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4
第1版(要闻)
专栏:

  精心营造国防绿洲
——上海人民关心支持国防建设记事
何炬星曾岩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飞架在黄浦江两岸,象征着上海宛如一只矫健的雄鹰向着21世纪,向着国际化大都市展翅高飞。
站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极目远望,威武的哨兵守卫着庄严的市政大厦,现代化的军舰静静地停泊在吴淞军港,银色的战鹰在蓝天翱翔,浦东开发区“民兵突击队”的红旗迎风招展……
上海的国防建设,就是这样与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四个现代化像一张桌子的四条腿,缺一不可。上海市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作为一盘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198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运用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辩证思想,提出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一思想在7年以后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江泽民同志的这种全局意识深深影响着上海的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
1989年,上海正在设计第八个五年规划。一份投资1.1亿元建设芦潮港、金山卫码头的报告摆在决策者的面前,这份报告引起市领导的思考:上海处东海前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任何一项重大建设项目都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必须着眼长远,用科学、战略的视角来统筹规划,兼顾国防功能。于是在市领导的关心下,市政府规划、建设、财政、战备等部门密切协调,制订了《关于芦潮港、金山卫码头建设工程贯彻国防战备要求》等一系列文件,经过几年的艰苦建设,1994年和1995年,这两个平战结合的码头分别建成通航。
1995年春天,迈入新三年大变样第一个年头的上海,数以百计的重大建设项目列入市领导的议事日程。就是在这样急需上马项目多,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市领导提出了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要把上海沿海一线50年代开辟的那条断断续续、没有等级的战备公路,建成一条上接苏皖,下连浙赣的高等级战备公路。这一提议被纳入了上海市“九五”计划。
上海的一条通衢大道——沪青平公路建成通车的同时,一条延伸在这条公路一侧的战备机场跑道也随即建成。原来这条战备机场跑道始建于50年代,现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沪青平公路拓宽工程动工后,在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修建这条战备机场跑道的工程随即展开。
上海市领导有一个长远的建设目标:城市道路建设要做到平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战时要适应人员疏散、物资运送、支援战争的需要,要有一旦有事就能在短期内疏散城市人员1/3的能力。
这种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思考,在和平时期显得尤其难能可贵。用一位市领导的话说: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不安全的隐患。
6年前,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向世界发布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纷至沓来。这时,建设什么样的新区,新区建设要不要考虑国防要求,引起了一些人议论。而上海的决策者们统筹全局,把相配套的国防建设纳入了浦东建设的统一布局,一系列新举措也付诸实施:浦东新区人武部挂牌办公,浦东国防教育基地投资建成,国防教育图书馆落成开放,浦东几百个军事设施得以妥善保护。
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上海市的领导者十分注意摆正经济与国防的关系,使二者的建设同步进行。现已在全国普遍推广的企业民兵工作“八纳入”,就是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首先倡导的。
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同志针对经济体制改革中个别企业一度出现了撤并基层武装部的苗头,在全市基层武装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像我们上海这样的大工业城市,企业武装部是基层武装的主体。一旦撤销和削弱了企业武装部,必将对全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他的关心下,上海市的基层武装组织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加强。
上海市把懂军事作为领导者的必备素质,市领导带头身体力行。从江泽民担任上海市长开始,市领导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市领导讲授国际军事斗争形势,从中了解世界飞速发展的国防科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扑朔迷离的国际军事斗争动向,为市领导关心支持国防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这项不成文的制度,一直坚持至今。领导干部过“军营一日”活动已坚持近10年。
1993年,上海市在修订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时候,又作出了一项很有远见的决定:在徐汇区划出285亩土地,投资6亿多元人民币,建设龙华革命烈士陵园,作为对全市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基地。解放前,这里曾是反动派屠杀革命志士的地方。1995年7月1日,上海市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人士以隆重庄严的仪式,迎接这座烈士陵园的胜利竣工。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到这里凭吊革命先烈,接受传统教育。
国防,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无小事!
军人,是与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把军人的形象树起来,让军人在上海有一种独特的自豪,是上海决策者们努力的目标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那是上海南市区福佑路小学为树立“好八连”青石雕像募捐的现场,6名盲人相互牵引着走来了,每人手里都捏着10元人民币,茫然的眼中盈着晶莹的泪水。但谁能猜透他们心里的激动:6年了,他们每天上、下班,都有几位素不相识的人扶着他们过马路、过水沟,虽然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但是老人们认定,这些人是“好八连”精神教育出来的好人。
一名8岁男童走来,跟在后面的母亲忙向大家解释:这娃的命是“好八连”救的。原来,那男童一年前患严重肾病,报纸报道后,千万双援助的手将他救回人间。这位母亲显然把“好八连”看成了崇高精神的象征,看成是军人的代表。
的确,在上海人民的心目中,军人的形象是崇高的。每一位踏上这块土地的军人,都会感到一种独特的自豪。穿着军装走在大街上,无论是办事、购物或者访亲探友,那种光荣感、自豪感,就能从人们注视你的眼神里、从接待为你服务的便捷周到中、从介绍你购物的热情中体会到。
西藏部队驻上海工作站的同志不会忘记,那一年藏北草原发生严重疫情,驻藏部队急需疫苗,接到电报已是凌晨一点多,工作站的几位干部穿上军装直奔上海的几个医药急救站。想不到正是这身军装,取得急救站同志的信任和支持,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就调集齐部队急需的疫苗,并帮助联系好运输工具,将疫苗及时运到灾区。
前不久,驻广东部队的一个考察团,从南京来到上海,当他们因故急于返回时,没想到正值旅游旺季,当时的49次火车票已预订到一周以后。无奈之中,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到票房值班室,当票房主任看到这几位解放军焦急的样子时,主动向站领导报告,并与49次车队取得联系,硬是从列车工作人员的宿营铺位中调剂解决了燃眉之急。
上海人民心目中军人的高尚形象,是上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用殷殷心血精心浇灌培植起来的。
去年,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刚刚见诸报端,市有关部门马上意识到这个典型的榜样作用。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和警备区政治部联合行动,捷足先登,全国第一家邀请韩素云到上海作报告。今年初,李国安报告团来沪,上海市隆重接待。首场报告市里主要领导参加;场场报告,听众爆满。
在上海,“把军人的形象树起来”成为各级领导一种自觉的责任。这几年,上海市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南京路上学八连模范中队”上海武警总队十中队、“模范医学专家”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吴孟超、“军营扑火人”空军干部郑跃、“全国十佳青年”海军战士周德华、“优秀大学生士兵”班长公举东等先进典型。
这些典型的宣传,使军人的形象在上海人民的心目中牢牢扎了根。在我们采访所到之处,军人受尊重、被优待的事例处处可见。
在上海火车站,那个300多平方米的军人候车室显得格外宽敞,分布在全市的十多个售票点,“军人优先”窗口为部队提供了许多便利;
在上海港客运码头,军人不仅有专门的候船室,优先购票窗,还可以免费阅览各种书、报、杂志,享用免费茶水供应;
在前不久上海电影系统推出的“东方院线”、“永乐院线”百多个电影院中,即使看最卖座的影片,“军人保留票”总是留着足够的数量。
在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静安寺、徐家汇等商业区,几千家商店几乎无一例外都挂着“军人优先”的牌子,许多地方还可以凭军人有效证件打折优惠……。
大上海对军人是礼遇而厚待的。
上海市提高军人的地位还从制度上来保障。
1995年4月14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消息传出,全市厂矿、企业、农村、街道踊跃募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筹集资金4000万元。那是上海人民向子弟兵献出的一份份宝贵的爱心,这也是上海人民为使军人“当兵一阵子、光荣一辈子、享受一辈子”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
国防,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每一个上海人都自觉地把个人和建设强大的国防联系在一起
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建设强大的国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在上海,从市委书记、市长、各级领导班子,到普通老百姓,已经形成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
上海市历届领导都继承和发扬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
记者在采访的日子里,听到了一个书记与坦克的故事。
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同志到嘉定区青少年军事营地视察。他见重兵器陈列场上,其它兵器都已齐备,唯独坦克是水泥做的。这件事他深深记在心里。不久,他到北京参加中央全会,在百忙中找到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固辉,讲了挂在心头的这件事。得到固司令员的支持,立即做了安排,由南京军区调拨了一辆退役坦克赠送给嘉定青少年营地。从此,水泥坦克变成了真坦克。
上海市党、政领导关心、支持国防建设,还体现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1995年底,党中央作出了加强人武部建设的指示后,市里多次进行研究,市委书记黄菊同志还先后两次参加警备区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加强人武部建设的有关问题。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既要有‘经济头脑’,又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很强的国防意识,经常听取人武部和军事机关对民兵、预备役建设的意见建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市长徐匡迪同志十分重视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帮助边、海防部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其他市领导也都把关心、支持部队建设作为自己分内的大事,受到驻沪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
市领导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模范作用,带动了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热潮。
遍及上海城乡的800多处国防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嘉定区的青少年国防教育营地、豫园社区的少年军校、杨浦区的国防教育中心、浦东新区的国防教育图书馆、闵行区的航空知识馆等相继建立。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征文、征歌、电影周、知识竞赛等活动此起彼伏。“国防教育热”、“军民共建热”、“参军热”、“拥军热”等一个个热潮,汇成上海人民对国防建设的关心、支持的情感世界。
上海市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已经走上了规范化轨道。1992年8月20日,随着《上海市国防教育条例》的审议通过,上海全民国防教育从此走上法制化。同年底,市委专门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研究国防教育条例的贯彻落实。现在全市依法开展国防教育有组织机构、有政策措施、有职责制度、有监督机制。
1986年到1996年,全市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现役军人家属工作,支持军人在部队安心服役的意见》、《关于妥善解决随军的军队干部家属住房困难的意见》、《上海市关于优待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革命残废军人办法》等60多个文件和规定,为稳定部队、支持部队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上海人民精心浇灌、营造的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为上海改革和后备力量建设带来了丰硕的成果。驻沪部队和武警对上级赋予的各项教育训练、战备执勤任务圆满完成;人武部建设、民兵预备役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武器管理成绩可喜;征兵工作走在前列;学生军训、人防工作、交通战备、军事设施保护成效显著。
上海的国防建设正与蓬勃发展的上海经济建设比翼齐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