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静海寺里心潮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4
第10版(文化)
专栏:

  静海寺里心潮涌
本报记者龚永泉
随着暑假的到来,平日静谧的静海寺《中英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里参观者多起来了。
静海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集荣耀和屈辱于一身的遗址。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9年(公元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为表彰郑和等人两下西洋成功敕命而建的,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之意。当历史进入近代,静海寺蒙受了奇耻大辱,清政府在这里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割让香港即为主要内容之一。1937年12月,日军侵华占领南京,静海寺毁于战火。1986年,南京市决定部分复建静海寺,并辟为《中英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走进静海寺,迎面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倒计时牌。在史料馆内,记者遇到了六合县集邮夏令营的50多位中小学生。学生们刚进馆时,叽叽喳喳,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渐渐安静下来。他们一边听一边认真地看,有的还掏出小本子记点什么。记者请一位戴眼镜的学生谈谈感受,他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国家没有实力就得任人宰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更加强大而出力!”
带队的教师告诉记者:“家长和教师天天叫他们要好好学习,有的都听腻了,而出来参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景点,让他们自我教育,效果则好得多。”
南京市副市长罗志军告诉记者,市旅游局和教育局等单位联手,将静海寺《中英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6个场馆组成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线,面向南京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同时,还将开展“我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的感受”专题征文比赛。目前,已有4000人报名参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