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市民素质·乡土教材·现代载体——江都市精神文明建设三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4
第10版(文化)
专栏:

  市民素质·乡土教材·现代载体
——江都市精神文明建设三题
刘世领
去年盛夏时节,江苏省江都市大半个城区水、电、电话和有线电视突然中断。但广大市民没有一个抱怨、闹事。因为他们明白,城区引江路文明一条街整治工程进入关键阶段,供电、邮电、广播电视三线入地,引起这暂时的不便。为了自己的家乡更美好,这点不便又算得了什么?一些来此出差的外地商人、游客闻之赞叹:“纯朴的江都人古风犹存!”

两年前,江都撤县设市。为了尽早实现从传统农村县城向现代化城市的跨越,该市提出了创建省级卫生城的目标。他们投入1.5亿元,综合整治了一条文明街,精心制作了20多个城市雕塑,改造和建设了两条城市主要干道,新建、翻建、改造水冲式公厕28座,维修公厕25座,新建吊装式垃圾中转站3座,使市政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要使卫生城市名副其实,需变“市长工程”为全民行动,形成“创建卫生城,人人都是责任人”的良好氛围,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突破口。《江都市民守则》和《江都市民日常行为规范》应运而生,男女老少来一个庄严的约定: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攀折花木,不抢道乱行,不说脏话粗话,举止文明,诚实可信……全市印发了《健康知识读本》,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服务标兵、文明个体工商户、文明新风户、文明单位等“文明细胞”评比活动如火如荼。最后,江都城区以扬州地区总分第一的成绩,捧回了省级卫生城的奖匾。
作为江苏省农村城市化试点单位,江都人还不失时机地把卫生城创建工作向农村集镇辐射。近3年来,全市新建了49条农民商贸街,先后有2万多人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倾全力整治“脏乱差”,40个乡镇的规划区内都增加和扩大了工业、住宅、商店、文化、教育等功能,实施“水、电、路、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如今,江都市农村已崛起一批新型的集镇:杨庄乡三条农民街古色古香、各具特色,昭关镇新筑了2万平方米的混凝土路,真武镇建起了农民别墅群……

作为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历史传统的地方,江都人很会挖掘自身的道德资源和文化资源。近年,该市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纪实电视片《古邑新都》,编印了大型画册,出版了历史教材《江都县邑风物丛书》。
不少乡镇也编辑出版了符合农村需要的乡土读本,像宜陵镇的《热土烽烟》、宗村乡的《奉献录》等,培养乡民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依恋情、自豪感和奉献精神。

市委书记潘湘玉有个观点:像物质文明建设不能单靠物质来建设一样,精神文明也不能只靠精神来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开展活动,需要阵地、设施,需要现代载体。广播、电视连接千家万户,近年来,江都投资3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并有16个乡镇建成了广播电视楼。市区开通了有线电视网,35个乡镇建起了有线电视系统,入户终端达4万户。
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能力增强,市电台建成了调频广播,并于今年6月18日开通了热线直播节目;电视新闻节目从每周3档增至5档,并增办了社教和服务节目。历史上有名的郭村保卫战遗址、小说《红岩》中主人公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故居、引江水利枢纽工程等地建起了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底正式建立江都报社,市报也由过去每周一期,发展为二期。市区新建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和一批文化娱乐场所,乡镇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实现“满堂红”。
江都不是把广播、电视、报纸等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作为一种摆设,而是想方设法发挥这些载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今年以来,他们在各新闻媒体上开辟“精神文明礼赞”、“新视野”等栏目,有重点地宣传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新人新事。麾村镇农民徐瑞清13年前抱养盲童徐安祥,一家节衣缩食为其治病,虽家徒四壁,仍不改初衷,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人间真情曲。电视台就此作了连续报道,社会各界很快伸出援助之手,短时间内就捐款2万余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