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青史永诵正气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4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青史永诵正气歌
程树榛
幼年爱读史书,对历朝历代的圣贤豪杰、忠臣良将,无不充满敬重之情,仰慕之意;在浩如星河的先贤之中,我尤其崇敬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那首慷慨激昂的《正气歌》,我可以倒背如流;他的《过零丁洋》中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当作永恒的座右铭。我为中华民族能有这样的优秀人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一直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够亲到他的墓前凭吊一番,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今年4月中旬,应江西文友之约,赴“革命摇篮”井冈山参观、学习。在从南昌去茨坪的路上,正好途经吉安县城,听说文天祥纪念馆就坐落在此,我们因而顺利地进行瞻仰(因墓地距离较远,未能前去),我多年的夙愿终得以偿。
纪念馆刚刚建成不久,雄踞在吉安城郊,登临其上,可以俯瞰赣江之水,街市田畴,蔚为壮观。馆的堂厅廊壁、石级曲栏紧密相连;红墙碧瓦,绿树掩映,画檐翘角,凌空托举,构成一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落。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手书“正气浩然”的金字横匾,高悬在正气堂重檐之间,更增加了她的庄重、典雅、恢宏的气势。令参观者肃然起敬。
纪念馆展出了大量的文献、文物、图片、图表、绘画、雕塑,加上解说员富有感情色彩的慷慨激昂的讲解,使我们对文山公一生的坎坷经历、光辉业绩和他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江西省吉安县一个书香门第,幼年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乃一开明乡绅,早年也曾为官一方,造福乡里,因不满于朝政的腐败,退隐故里,以耕读为乐。但对子女却教诲甚严,常以古之忠臣孝子相勖勉,故文天祥很小时便立志报国,鄙视庸碌。当他20岁就读于白鹭洲书院时,又深受欧阳守道等名师道德文章的影响,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为国献身、为民解忧的思想。
21岁的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的命题,对策集英殿,深受考官的赏识,从而一举状元及第,名扬天下;但是他并不贪图名利,谋取高官厚禄,而是想改革弊政,为民造福。只是由于当时权奸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内忧外患,矛盾重重,使他有志难展,力不从心。不过,他仍不改初衷,在任内锲而不舍地兴利除弊,关心人民疾苦,医治战争创伤,让百姓休养生息,虽因此多次受到贬迁和黜降,可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变,因而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
不久,元军大举南侵,腐败的南宋小朝廷,兵弱将庸,不堪一击,只能节节败退;而不为重用的文天祥,虽被贬居乡里,但是他却从大局出发,不计个人恩怨,“尽以家资充军饷”毁家纾难,起兵勤王。危难中的朝廷,不得已方委任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诸路军马。而与此同时,宋幼帝和太后却加紧策划媾和降元活动,以致当他奉命前往元营谈判时,反被元军设计扣留。由于他的机智和勇敢,很快地便脱险回营,从而又重整旗鼓,再建抗元队伍。各地义军,也闻风而动,纷纷聚集到他的麾下,甘愿听从指挥。于是他又率军回师北上,取得节节胜利;但是又因为朝廷内部意见不一,和战不定,以致坐失良机,使元军得以软硬兼施,各个击破,以重兵围剿义军,终因敌众我寡,文天祥“独柱擎天力弗支”,不幸于广东的海丰五坡岭负伤被俘。
出师未捷,身陷敌手,文天祥本想自尽成仁,以身报国。但因元军看守甚严,难以如愿。就在他被押送北京途中,元军元帅张弘范以名利诱降,文天祥以《过零丁洋》一诗作为回答。面对这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张弘范只好灰溜溜地作罢。到达北京后,他被元军整整囚禁三年,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难以言喻的折磨和痛苦,最为严峻的是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对他进行劝降的攻心战,只要他稍作屈从,马上便会官高爵显,荣耀无穷。可是我们这位民族英雄,硬是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回答敌人的是一曲气贯长虹的《正气歌》,他写出了天地间的凛然正气,扫除了人世间鬼蜮阴霾。元人见他心坚如铁,志强如钢,无法使其“回心转意”,便于1283年1月9日,杀害了他。文天祥含笑走上刑场,慷慨就义。据说,那一天刑场柴市周围的群众,无不涕泪纵横,日月亦为之动容。一代英杰,就这样走完了他47年的光辉人生路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最壮丽的一页。
文天祥不仅在政治上大节凛然,光照千古;在文学上特别在诗歌上,他也开一代诗风。他那振聋发聩的诗句,石破天惊的词章,一扫南宋一些懦弱文人无病呻吟的颓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全部作品——尤其是抗战诗作,无不是用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伴着忧国忧民的满眶热泪写成。“诗言志”、“文如其人”等论点,在文天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不知那些热衷于“玩文学”、“侃文学”的人,对文学抒发理想、歌颂崇高予以鄙视甚至加以讽刺的人,对文天祥的这些血泪铸就的诗篇会作何感想?
文天祥英勇就义距今已有700余年了。时间的长河并没有洗去他的精神、情操、品格和气节的光辉,相反地,却越来越闪耀其璀璨和崇高的华彩;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他的伟大品德,便成了亿万人民的精神武器。人们以此激励自己并教育他人,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英勇献身。如今我国正值改革开放时代,形势自然是空前大好,但也不乏令人忧虑的地方。许多人精神境界亦有滑坡趋向,难道不需要用文山公的浩然正气来很好涤荡一番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