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侯金武——世界屋脊找甘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5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侯金武——世界屋脊找甘泉
本报记者谢国明陈陆军
西藏扎囊县达吉乡。初夏时节,烈日当空,蓝天如洗。身穿节日盛装的藏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只见915大队的打井队员稳稳地往井架上安上最后一根管子,轻轻地打开阀门,甘甜的清泉立即喷涌而出。祖祖辈辈人畜共饮一池水的达吉乡村民围着915大队的职工,高兴得又唱又跳。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给打井队员献上了藏族人民最高的礼品——哈达。
这是91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3年多来在世界屋脊打出的第100口甜水井。
为藏族同胞开掘甘泉的领头人,就是915地质大队大队长侯金武。
1992年2月,年仅37岁的侯金武,走上了915大队大队长的岗位。当时,915大队处境十分艰难:长年执行的指令性任务锐减,全队已经有两年没有兑现职工奖金。
面对困境,有人主张趁自主开拓市场之际,把队伍拉到沿海去。侯金武却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屋脊。
基地设在四川眉山的915大队,已经在藏勘察水文资源8年,完成了西藏7个地市、64个县、42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但是,这一普查的成果还没有化为汩汩涌流的甘泉,世界屋脊上的大批可耕地依然干渴如昔,一片荒芜;许多藏族同胞依然人畜共用一塘水,不时感染疾病。
侯金武提议,把915大队发展成为普查与工程一条龙服务的地质队,利用8年来在西藏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再次向西藏进军,为藏族同胞找水,为915开拓一条生路。
阳春三月,青藏高原上却仍然冰封千里,雪花飞舞。为了打好为藏族同胞找水的第一仗,侯金武丢下妻子和重病在身的孩子,率领满载着物资装备的车队,沿青藏公路向拉萨进发。
车队行进到唐古拉山口。这里氧气稀薄,司机容易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危险极大。侯金武坐在开道车上,双眼紧紧地盯着反光镜。突然,他发现有一辆车车头一歪,滑向了山沟。
“怎么办?是弃车前进,还是把物资装备抢回来再走?”按进藏的常规,只要把人救走,就算尽到了责任。因为这里的海拔太高,氧气太少,路边沟沟坎坎里,到处是遗弃的车辆和物资。但是,少一份找水打井的工具,就要延误多少藏族同胞喝上甘泉的时间。想到这里,侯金武二话没说,抬腿就往沟下走去。多年来在世界屋脊的野外勘察作业,使侯金武人到中年就落下了不少病痛。他咬紧牙关,冒着虚脱在唐古拉山口的危险,扛起装备就往公路上爬。队长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队员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山沟下赶去。这一天,他们一直干到半夜时分,终于把物资装备和汽车全部搬上了公路。
侯金武率领915大队的地质队员,主动向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开发办公室请战。3年多来,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的农牧业开发区,为藏族同胞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甘泉。
李信,北京军区某红军团志愿兵。这位46岁的老兵,入伍28年如一日,写兵、唱兵、演兵,给军营带来许多欢乐。他本人一次荣立一等功,两次荣立二等功,五次荣立三等功,二十三次受到团以上嘉奖。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26篇《李信——一个46岁的老兵》。——编者
(附图片)
图为侯金武(右)在大队政工会议上讲话。戴明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