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国际通缉令与卡拉季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3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国际通缉令与卡拉季奇
本报记者胡锡进吕岩松
联合国设在海牙的审判前南战争罪行国际法庭7月11日发出国际通缉令,要求逮捕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和军事领导人姆拉迪奇。这两位波黑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的命运,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从海牙国际法庭去年7月首次正式起诉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以来,已经过去整整一年。这个法庭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93年5月的一项决议而设立,最早是美国动议的。1993年初,美国列出了一个包括贝尔格莱德主要领导人在内的长长的“罪犯名单”,到1995年,由于前南局势的变化,名单的范围被缩小。有人说,如果卡拉季奇抓住美国前总统卡特1994年到波黑调解的机会,及时向美国靠拢,他也有可能不被起诉,但他却带着波黑的100万塞族人选择了继续对抗的道路。海牙国际法庭起诉的58名战争嫌疑犯中,46人是塞尔维亚人。但到目前,只有极个别人被送交海牙,那个有24间囚室、专门等待前南战犯的拘留所基本是空的。代顿协议规定各方与国际法庭合作,但实际只有波黑穆斯林愿意这样做,因为迄今为止,被起诉的人中只有个别没什么名气的穆斯林人。克罗地亚的一位将军在遭到起诉后,反而得到提升,波黑塞族则公开指控海牙国际法庭“反塞尔维亚人民”。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指望各方会主动把他们的“战争嫌疑犯”捆起来送往海牙,是不现实的。
北约军队去年底进驻波黑以后,在是否逮捕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的问题上一度采取“别让我们碰见”的低姿态,即不主动为维护国际法庭的权威而采取行动。然而今年初,卡拉季奇乘着他的奔驰车与随从大摇大摆地通过美军在波黑北部的哨卡,前往波黑西部,美军竟忠实地恪守波黑全境“交通自由”的原则。事情被报道出来,西方舆论哗然。为平息事态,北约军队印发了大量包括卡、姆二人在内的“战犯”照片下发到各哨卡,重申北约不会放过“碰到的战犯”,但很快又有报道说,英军曾“隔着不远”静观卡拉季奇同他的部下谈笑。尽管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可以活动的范围越来越有限,但他们迄今始终保持着人身自由,并继续影响着波黑的政治。
今年2月,两名塞族高级军官在萨拉热窝因迷路误入穆斯林控制区,遭到穆斯林警察的逮捕。那两名塞族军官并不在海牙法庭起诉的名单上,对他们的逮捕也很偶然,但如何处理这件事,对今后卡、姆二人的命运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事情很快变成一场危机,但两人还是被送到海牙,其中一位名叫久基奇的将军拒绝回答法庭的问题,拒绝充当调查塞族领导人战争罪行的证人,法庭一怒之下对他提出正式起诉。这件事最终在西方传媒中引起不少争议,尤其是久基奇被医生确诊为已处于癌症的晚期,生命危在旦夕,引起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一些西方舆论的同情。法庭最后释放了久基奇,他在获得自由大约一个月以后离开了人世。塞族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然而,塞族在久基奇被捕后进行的抵制不久有所放松,这对西方和海牙法庭方面都是一种鼓舞。关于北约军队有可能更积极地与海牙国际法庭合作的报道增多了。上个月,北约军队突然摆出包围卡拉季奇在帕莱住所的架式,与卡拉季奇的警卫部队形成对峙。帕莱的警察和塞族百姓闻讯后赶到现场,又将北约军队团团围住,险些发生冲突。北约方面最后作出让步,将军队撤走。事件发生后,姆拉迪奇在汉别依萨克的司令部加强了警备,塞族坦克和装甲车也被调过来。北约军队指责塞族违反了有关重武器的规定,双方再次形成对峙。这一次塞族让了步,将装甲车撤走。关于北约军队针对塞族的那次行动,人们有两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因卡拉季奇一个时期以来重新在政治上趋于活跃,北约方面以此向他发出警告;另一种观点认为,北约军队当时的确有将他缉拿的企图。但不管怎么说,北约军队为卡、姆二人布下的口袋在收缩,卡拉季奇已很难走出他的大本营帕莱一步。北约是否对两人采取行动,西方正在越来越严肃地考虑这一问题。(上)
(附图片)
图为卡拉季奇(前排右一)和他的战友。前排中为塞族副总统科列维奇,左一为塞族议长克拉伊什尼克。后面的小楼是帕莱的塞族“总统府”。
本报记者胡锡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