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在第三十一届空间研究委员会大会上中国空间科技成就受关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3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第三十一届空间研究委员会大会上
中国空间科技成就受关注
新华社伯明翰7月21日电(记者姜岩)在今天结束的第31届空间研究委员会大会上,中国空间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关注。
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在大会上发表1994—1996年空间科学活动报告时说,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在太阳—地球物理学研究、空间科学探测、空间遥感、空间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报告说,在空间物理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过去两年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并在数值模拟和理论模型研究领域提出了新见解。中国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了“实践4号”科学卫星,该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大椭圆轨道环境探测卫星。它上面安装有6个探测器,可探测地球及其附近空间的环境状况。
这次大会的发展中国家空间发展专题委员会特别邀请了中国介绍有关空间科学教育的情况。北京大学肖佐教授代表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中国在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中开展空间科学教育以及利用图书、杂志、博物馆和天文馆普及空间科学知识的成就。中国空间科学专家10余人分别在大会各专题委员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中国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的顾逸东教授在大会上报告了中国利用气球研究空间科学取得的成就。他说,中国最新研制的气球可运载2吨的仪器,其与地面的通信速度也上升到每秒256千位。中国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的徐荣栏教授在大会上报告了他对磁尾提出的理论模型。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史之桢教授在大会上报告了中国家蚕在俄罗斯生物卫星上的实验情况。实验表明,空间环境对家蚕的遗传变异及发育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并提出有可能利用空间环境改变家蚕的基因,培育家蚕新品种。这一实验引起了同行们的极大兴趣。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吕达仁在大会上发表了两项成果。一项成果发展了对大气气溶胶和地面反射率同时遥感的理论方法,另一项成果对距地面30-40公里处大气的活动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形成这类运动的物理规则进行了分析。
两年一度的空间研究委员会大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科学会议。第31届空间研究委员会大会于15日至21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约2000名科学家参加了大会。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的张松荣与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地的6名青年科学家一同获得了本届大会与俄罗斯科学院联合颁发的杰出青年空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率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中国其他一些空间科学研究机构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