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异国同行有同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3
第8版(体育)
专栏:新闻官手记

  异国同行有同感
何慧娴
今天上午八时四十分,接到法新社记者电话问:“听说中国代表团对这次奥运会的吃、住、行很有意见,你有什么看法?”我说:“据你了解,别的代表团有什么看法?”他说:“也有这个看法,尤其是交通,太糟糕了。”
交通问题是历届奥运会高度重视的三大问题之一。从奥运村开村之日起,所有班车发车时间应该像比赛时间一样准确无误。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甚至做到了误差不超过三分钟。而本届奥运会,让运动员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不见车来,似乎不足为奇。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是否对你们中国特别不好?”
“交通问题是每个代表团都遇到的问题,在这方面不能说是特别针对中国的。我认为主要原因出在组织者没有很好贯彻国际奥委会强调的突出运动员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运动员应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只有突出主体,尽可能地为运动员的吃住行创造最好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创造佳绩,把奥林匹克运动会办出高水平。”如果把开幕式所花费的巨资,用一些在培训司机、解决交通问题上,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些外聘司机连亚市的路都不熟悉的事情了。
“你们是否已提出抗议?为什么不联合别的国家一起抗议呢?这样不是更有力?!”
“我们已经按程序向村长、向组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意见,遗憾的是还没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和改进。我们没有时间去做别的工作。在没有得到改进之前,我们只能要求我们的运动员耐心地克服困难。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运动员调整好心理和体力,克服困难、赛出水平。”
我建议这位记者不要光采访中国代表团,再采访一下别的国家,以事实为依据的舆论是最有说服力的。
也许是因为国内舆论反馈到了美国。刚刚接完法新社记者电话,路透社记者又来电话问;当我把自己的观点又重申一遍之后,他连连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交通太乱了,不可思议!(本报亚特兰大七月二十二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