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积极探索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5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探索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李新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既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给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保证和支持,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新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缺乏迎难而上、有难必克、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决心和信心,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难有作为。这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赶超拚抢的竞争精神,需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淄博市是一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占绝对优势的老工业城市,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干部群众中产生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攻坚破难、再创一流”的大讨论。广大干部、群众深切地体会到: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同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要平等竞争,国有企业要通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来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学习其他经济成分企业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并与这些企业进行必要的分工或联合,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次讨论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搞活国有企业的信心,从而在全市迅速形成了不甘人后、你追我赶、拚搏争先的良好局面。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市从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先后制定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工程”。经过努力,全市五区三县全部建成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全市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指标、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观念的确立,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的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使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近几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十佳卫生城等荣誉称号,8个区县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6个区县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道德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平衡器,是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发挥道德对市场经济行为的评价、规范和导向作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市里编发了《文明市民读本》和《职业道德手册》,开办了文明市民学校,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十文明”竞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它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经济运行秩序,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而人们法制观念的养成,既要靠全民普法教育,又要靠依法打击经济生活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赖债不还等不法行为。
全民参与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能否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真正做到全民参与,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有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落不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成了一种单纯的领导行为,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缺乏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呢?
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需求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坚持以群众关心不关心、需要不需要、欢迎不欢迎为基本标准,联系干部群众的工作实际和切身利益,使领导的思路与群众的要求形成“共振”,从而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和实效性。为适应农民奔小康的迫切需要,市里在农村开展了“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文明村镇”等活动,给农民送科技,送知识,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要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新意。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如果墨守成规,光唱老调子、沿用老路子,就难以吸引群众。为弘扬“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精神,全市组织开展“建设淄博立志立功”活动,不论单位、个人,不分党派团体,只要是工作创出一流业绩,为全市争得了荣誉的,市委、市政府就给其记功奖励。由于这项活动密切结合实际,又富有新意,从而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人民争创第一的积极性。近年来,全市先后有近万个集体和个人立功受奖,涌现出了一大批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要有强烈的时代感。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往往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例如,我们在全市开展了“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的活动,要求广大党员为党增光,每个公民为国出力,领导干部为民造福。由于这项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群众性,一经开展,就得到全市上下的关注和响应,形成立足本职、创实绩、比贡献的热潮。
建章立制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这只手真正硬起来,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卓有成效,还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不因形势的变化、班子的调整和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削弱和淡化。
一是领导机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领导。多年来,我市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常委专门抓。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全市每年召开一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总结表彰,部署工作。全市上下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办公条件“四落实”,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持续而有效地开展。
二是责任与激励机制。精神文明建设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检查评比表彰制度,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与党政干部的提拔晋级挂钩、与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挂钩、与“评先树优”活动挂钩等政策。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分别不同情况予以记功、晋级、增加工资等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力,搞得不好的单位及其负责人,要给予批评和恰如其分的处理。
三是投入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投入的。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办好报纸和广播电视;要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就要加大对文化的投入;要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办好各类学校。这些都需要花钱。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市里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逐年有所增长。“八五”期间,市级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累计超过16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3。几年来,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多方筹集资金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工程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扩建了博物馆、工展馆、艺术馆、古车博物馆、新华书店等文化设施,建立了文化开发、新闻宣传、文物维修和人才工程等专项基金,确保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