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两个飞跃”的实践与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5
第9版(理论)
专栏:

  “两个飞跃”的实践与探索
王文学
“两个飞跃”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描绘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历程,指明了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因此,江泽民同志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说:“在农村经营体制上,我们要全面、深刻地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两个飞跃’的思想,对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要坚持长期稳定,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多年来,山西省遵循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坚持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的原则,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实力,促进两个经营层次平衡发展
山西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1982年初开始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省里就十分注意在稳定和提高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同时,增强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实力。198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双层经营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全省要从健全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入手,突出解决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无人管事的问题;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入手,重点解决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无钱办事的问题。到1989年底,全省有76.4%的村建立了土地、企业、财务、提留和劳动积累等管理制度;有近一半的村建立了农业合作发展基金制度;有一半以上的村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有1/4的村能够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同时还建立了农机、水电、植保、生产供销、科技服务等专业性村级服务组织9万多个。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实力增强和职能健全,有力地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发展;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发展,又向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和科技信息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物资供应体系和运销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据对省内11个县(市、区)的357个村调查,1993年,357个村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883万元,比1989年增长88.7%;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1.2亿元,比1989年增长122.5%;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与支出相抵后,从原来亏欠282万元变为节余245万元。近两年来,全省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各项指标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事实表明:两个飞跃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的纽带是建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第一个飞跃是通过变革经营体制,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解放生产力;第二个飞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让集体统一经营逐步成为主导方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飞跃都是在新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我们既不能因推动第二个飞跃而否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又不能因为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而放弃对第二个飞跃的积极探索。要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同时,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实力,实现两个层次的动态平衡,推动第二个飞跃。当然,发展壮大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实力,绝不能平调农户的财产,随意增加农户的提留,而只能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只能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
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和农业规模经营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带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山西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兴晋富民的战略重点。8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00多亿元,营业收入117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2亿元。1992年至1995年,山西省乡镇企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1.3%。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第二个飞跃创造了条件。
一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1985年至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直接用于补农建农资金,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二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使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全省目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主要有,大户承包、股份合作制农场和专业队集体承包的机械化农场等。乡镇企业发展快的晋城市已建成规模较大的机械化农场266个,经营土地1.77万亩,平均每个农场66.5亩,劳均23.3亩,综合机械作业率达到90%以上,劳均产值1.5万元,其中最高的达到3.5万元。
三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集体经济拓宽了发展空间,使其在土地经营之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现在凡是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的乡村,绝大多数都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
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产品规模、群体规模和区域规模,促进生产力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按照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反映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省委、省政府坚持从本省的实际出发,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开发,发展商品生产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纳入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开发之中。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其中,中南部的优质苹果基地、黄河沿岸红枣林带,在全国已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在精心培育主导产业的同时,省里每年筹资2亿多元,重点扶持了七大农产品系列的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建设。现在,这些企业都已初具规模,其产品相继打入了国内外市场。
实践证明,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也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鉴于我国的国情,我们发展规模经营,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以土地兼并、小农破产来扩大土地规模的模式。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在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格局下,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层次的功能,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纳入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之中,使一家一户的生产变为群体的规模生产。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衔接起来,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上实现规模经营。这种在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内形成产品规模、群体规模和区域规模,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具有新质意义的规模经营。
此外,按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让分散经营的农户围绕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既保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又使集体经济与农户经营在专业化生产基础上形成一种全新的关系,集体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得到确立,这对推动“第二个飞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积极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促进集体经济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各种生产要素便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流动和重新组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这就是广大农民创造的股份合作制。进入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在条件成熟的一些地方,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省里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设施入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新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同时,对原有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到1995年底,全省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7.56万家,参股总户数达到8.5万户,股金总量(包括存量折股)达118.7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把股份合作制这种形式及时引入资金需求量大的种植业、养殖业、农机事业、水利事业、果园经营和“四荒”地开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仅股份制办水单位就有6400多个,入股资金1.37亿元。
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大大拓宽了我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适应我国农业的特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必须长期坚持,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民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生产力水平越提高,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联合与合作越必要、越紧迫。引导农民联合与合作,必须在发展社区合作和专业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从经营形式来看,股份合作制是一种规模经济,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经济性质来讲,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率、更有效益、兼顾公平、新型的集体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发展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低水平的集体经济向高水平的集体经济过渡,加快第二个飞跃的进程。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科教兴农的方针,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推进“第二个飞跃”的根本措施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狠抓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这些年来,山西始终坚持科教兴农的战略,把科学技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无论是发展农业、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体系,还是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产业化开发,都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抓住山西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力推广了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节水农田500多万亩,年可节水7亿多立方米,相当于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的大型水库。全省旱作农业面积已达800多万亩,旱作农业技术有许多新的突破。在抓技术推广的同时,我们在农科教结合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从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入手,通过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建立示范基地,重奖有功人员,实行村校一体、村厂校一体和农村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初中举办“三加一”教育班,以及大中专院校举办农青班、乡镇企业班等措施,强化农科教结合的输入机制;二是从深化农村改革入手,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项目区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改善农科教结合的吸纳机制;三是从培育技术、人才、信息市场入手,通过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会、人才交流会和科技信息发布会,建立技术咨询机构、科技软件和硬件开发机构,强化农科教结合的市场机制;四是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通过建立组织协调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和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建立农科教结合的调控机制。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实现第二个飞跃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在农村科技和农民素质飞跃的基础上,才会有整个农村发展的飞跃。
回顾总结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两个飞跃”的本质都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曲折,而且是一个很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又不能望而却步、消极等待。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思想为指针,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因势利导,加强领导,不断探索,认真总结,不断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