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广播剧:新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5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广播剧:新的希望
姜健宏
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最新推出的广播剧《关于吹牛》和《生命之重》播出后,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在广播剧式微已久的今天,它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广播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和传播形式,在中国广播史上留下过光彩的篇章。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电视的普及和声像娱乐形式的增多,广播剧受到了冷落。如何完善广播剧的自身素质,调节它的现实适应性从而使其重现往日的风采,遂成为当代广播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日前,中宣部正式将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的评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家们对广播剧潜在生命力的发掘与探索,为再度繁荣广播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种情形之下,包括《关于吹牛》和《生命之重》在内的一批力作脱颖而出,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和盎然的内在生机,向人们展示出广播剧探索与创作的可喜成果。
艺术实践表明,强化精品意识,理顺内在机制,努力适应新的审美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广播剧逆境求生的关键所在。这首先表现在今天的广播剧创作已经一反以往轻巧玲珑的故态,开始追求思想的深刻和题材的厚重,力图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包容丰富的时代意蕴。从《关于吹牛》一剧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该剧通过一个因盲目估算并虚报葡萄园年获利润而导致的家庭悲剧,揭示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与当前新的经济体制的背离和矛盾。作为一个广播短剧,其思想内涵可以说是相当深邃的。其次,由于广播剧的篇幅较小,因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上一直流于片面和单纯。但《关于吹牛》和《生命之重》两部作品则着意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塑造了杨忠良、乡长、王秋月、电台台长等性格内蕴丰富、情感复杂的人物,使形象饱满、鲜活,富于个性魅力与艺术真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剧都取材于当代东北农村生活,但编导者没有刻意地去追求那种人为的所谓“关东风味”,而是在性格刻画和情感表现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比较规范化的生活语言。这使得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广播剧,在规范大众语言从而增进其文化素质和品位方面,体现出了它的“本职特色”。
广播剧是一种负载听觉信息的戏剧艺术,它用声音塑造人物,用语言展开剧情,用乐曲烘托情绪,用音响效果制造环境和气氛。较之其他视觉传媒,广播剧更有利于在形象、场景、氛围、色彩等诸多方面给听众营造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满足其参与的欲望。另外,这两部剧还借鉴了影视艺术技巧,展示剧中的个性化情境和时空交替的戏剧性纪实结构,加强了作品风格上的创新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