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我读《金兰散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5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我读《金兰散文》
端木蕻良
《金兰散文》共收62篇作品,是作家金兰20多年散文创作的代表,也是她工作之余勤于学习和思考的结晶。
《金兰散文》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对人生价值和情趣的寻觅与感悟,也有对亲人挚友的怀念和追思;有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也有对故乡山岗的眷恋;有对时世人际的慨叹,也有异域风情的掠影。然而,读来皆感清秀淡远,情深意长,犹如一股清风香气绕心头,表现了金兰散文风格的鲜明特点。
一、情文相生,文朴情真
金兰同志,可说是干什么,写什么;见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仅就亲情、友情类来说,都是触景生情,写得亲情娓娓,趣味盎然,深情动人,而且自然质朴,情至文生,文至情生,情文并茂,正是才情两富,才情两称,斯为难能。
二、激浊扬清,突出主旋律
金兰的散文,对国家当前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新貌充满了激情的赞美,热情讴歌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和新典型。这种赞美又是极具个性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独特的角度,如品赞深圳情味,如对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之称颂,对商品经济大潮中泛起来的沉渣、泡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正之风,也进行了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摒斥。因而文章既充满积极、兴旺的乐观意识,又时时流露一种关切的忧患意识,文章的内容就更有深度,更耐人寻味,这正是激浊扬清的革命者的本色和职责。
三、巧现警策,发人深省
金兰散文中令我最欣赏的,是文章常在引人入胜中不经意地闪现她所发现的充满哲理、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作者在内地看到火凤凰树,深为其枝繁叶茂、花红似火而赞不绝口,认为该市市花,非其莫属,可却因为一些人厌其生虫,一律砍去,何其不幸。而在东南亚的路边、楼房旁却到处能看见火凤凰树,像高举彩球在迎嘉宾。于是她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火凤凰树在这里不生虫呢?为什么如此美好的花木,竟因为生虫,就全部砍去呢?是水土问题,还是我们因噎废食的思想问题?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还有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作者深深感到,也是我们都有共鸣的对现代人所感到的一种缺憾。她深沉地写道:“在新一代人丰厚的享有中缺少了什么,而且是民族自立、国家兴旺必备的重要东西,这便是母亲千百次嘱咐我的那个‘本’。”作者语重心长的体会,我很赞同,也很感动。
这种触景生情,与国家和民族的情和爱血肉相连,不是平常人的触绪添愁,而是志士的忧国忧民,正是给居安不知危、夜郎自大者的一股股清凉的“雄风”!
四、语淡意浓,画在文中
这是《金兰散文》的独到之处。她的语言冲淡、简练、流畅,但内涵深厚,耐人寻味。许多篇章展示于人的是一幅幅鲜活的人生图画,如《天山小花》、《山川柳》、《梨花·雪花·浪花》、《无名草》、《秋风·秋月·母亲》、《父亲·苇塘·我》、《红滩·仙鹤·大海情》等等,读之上口,品之有味。更可贵的是,在这些图画里,同时容纳的是自然美与人生美以及两种美结合的美,不仅给人以形似美,更给人以神似美,读之如雕刻在心,久久不能忘却。
我老了,多年来身体又不好,很少为他人作品写点什么,但读《金兰散文》甚为感动,不能自已,所以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些。希望我的这篇小文,能有助于广大读者对金兰散文的阅读和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