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国际通缉令与卡拉季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6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国际通缉令与卡拉季奇
本报记者胡锡进吕岩松
据说卡拉季奇有一支多达500人的警卫部队,这个数字很可能被夸张了。不管怎么说,如果北约军队下决心缉拿他,是能找到机会的。卡拉季奇的大本营帕莱是个很小的镇子,那里没有塞族的重武器。而配备着重武器的北约大军近在咫尺。此外,卡拉季奇常呆的办公地点和他住的地方都不在镇中心,有利于搞突袭行动。当然,这对西方意味着风险,其一是缉拿的过程中,难免要有人员伤亡;其二是,至少在目前,这样做很可能成为波黑新的政治动荡的导火索。塞族军队目前仍控制在姆拉迪奇手中,即使帕莱的文官愿意在北约动手后息事宁人,姆拉迪奇也不会容忍。因为无论他与卡拉季奇曾有过多少分歧,两个人的命运如今已连在了一起。波黑多国部队司令史密斯将军最近表示,多国部队是否对卡拉季奇采取行动,需要政治家作出决定。
在如何对付卡、姆二人的问题上,西方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不轻举妄动,以待风险最小的机会。另一种认为,动作越快越好,先抓卡拉季奇,因为抓他要比抓姆拉迪奇容易些。各方在这件事上的动机也不一样。海牙法庭出于维护自身的尊严,极力主张尽快动手。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既要维护自己的面子,惩罚敢于与之对抗的塞族领导人,又要斟酌怎样做才有利于波黑脆弱的和平进程。
从目前情况看,西方在同塞族摆迷魂阵。一方面放风说,北约正在训练一支突袭、缉拿卡拉季奇的部队,搞得塞族非常紧张;一方面加强外交攻势,极力将卡拉季奇赶出政坛。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近日专门就卡拉季奇的问题前往前南地区穿梭访问,迫使卡拉季奇宣布放弃一切权力和公职,被认为是突破性进展。但人们注意到,美国还没有在将卡拉季奇送交海牙国际法庭的问题上向贝尔格莱德和帕莱摊牌。穆斯林政府也没有把此事与抵制波黑大选联系起来。此外,美国在迄今的攻势中绕过了姆拉迪奇,容忍他继续担任塞军总司令的职务。战争结束后,姆拉迪奇虽然保持沉默,但他在波黑的政治中无疑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分量。新闻传媒分析说,目前逮捕卡、姆二人的时机还不成熟,西方似乎在采取分两步走的战术,先做最容易做的,削弱卡拉季奇的政治影响,保障今年9月的波黑大选。只要卡、姆二人不在大选前搞出大的动作,到9月份以后,有可能再进一步解决将两人送上海牙国际法庭的问题。
包括卡、姆二人自己大概都在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在彻底退出政坛的问题上与西方合作,西方会不会放过他们,允许他们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度过余生呢?观察家认为,这至少不是美国的愿望。至于美国是否准备在本国大选的敏感年份承担逮捕卡、姆二人的政治风险?如果拖下来,北约军队一旦撤出后谁去逮捕他们?欧洲国家是否会在私下里为卡拉季奇说情?这些都还是变数。英、法等国舆论对卡拉季奇的恶感并不像美国舆论那么强烈;但迄今为止,大国中只有俄国一家公开抨击海牙国际法庭过于“政治化”,反对强行逮捕卡拉季奇。在西方对卡拉季奇频频施压的时候,俄国的一些民间组织不断对着干,向卡拉季奇颁发各种奖章。但俄国官方在波黑战争中与西方的对抗总是有限度的。俄外交部已经排除了莫斯科向卡、姆二人提供避难所的可能性。
总之,卡拉季奇现在很难走出那个帕莱小镇了。新的消息说,美国希望把他赶到别的什么地方。根据最新协议,他不能在新闻传媒、公开场合露面,而应当完全从公众的眼中消失。这也许会使他更容易遭到逮捕;也许这种隐退会使他变得安全些。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被各种危险困扰。他大概不会忘记,前克拉伊纳塞族领导人马尔蒂奇(同样遭到海牙国际法庭的起诉)半年前险些被装在汽车里的炸弹炸死。他将指望过去的战友不会抛弃他,警卫们像过去一样忠于他,以及小镇上的2万居民会在他每次遇到危险时赶来保卫他。结局究竟如何,时间将作出回答。(下)(附图片)
1994年2月,震惊世界的波黑重武器危机期间,波黑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在萨拉热窝附近的山中接受本报记者单独采访。他说下面这句话时激动得涨红了脸,并愤怒地拍了桌子:“我不是艾迪德,波黑不是索马里!让北约军队来看看,波黑有多少大山、多少森林在等待着他们!……”
本报记者胡锡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