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建功在雪域高原——记青藏兵站部的官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7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功在雪域高原
——记青藏兵站部的官兵
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新华社通讯员崔耀中张士望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联结祖国内地与西藏的青藏公路、输油管道和通信线,是西藏军民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命线”。被中央军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总后青藏兵站部的上万名官兵,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中,用青春和生命护卫着这3条世界海拔最高的“天路”,为祖国西南的安宁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狂风吼叫,雪片飘飞,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厚达1米的积雪冻结成了坚冰。某汽车团八连开往西藏的物资车队被雪暴围困在唐古拉山顶。
官兵们抄起铁锹、脸盆、饭碗铲雪开路,没有工具的就用手扒。连长陈有明胃病发作,疼痛难忍,一边吐酸水,一边挥锹铲雪,晕倒在雪地上。战士们把他抬进驾驶室,可刚苏醒过来,他又挣扎着抄起铁锹。有的战士手冻僵了拿不住铁锹,就把铁锹抱在怀里铲;有的战士脚冻伤了,就跪在地上扒;有的战士被狂风刮进雪窝,被人扒出来后又投入铲雪。
经过一昼夜的搏斗,先后有21名官兵被冻伤,但他们终于打开一条通道,冲出了雪暴的围困。
对兵站部官兵来说,这样的经历时常遇到。漫漫2000公里的青藏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平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有500多公里属永冻地带,被国家划定为“特别艰苦地区”和“生命禁区”。一位西方探险家称这里是“死神主宰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里,英雄的青藏兵站部官兵在40多年间,先后修筑起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为西藏军民运送着85%的所需物资,累计运送物资达520多万吨,进出藏人员逾百万;铺设了1080公里的地下输油管线,担负起百分之百的西藏用油输送任务,输送油料200余万吨;架设起1680杆公里的国防通信线,始终保持它的畅通无阻。
(二)
在青藏高原,海拔每升高1000米,汽车的功率会因缺氧下降10%;汽车在高寒缺氧的超常条件下行驶,还时常导致水箱、缸体等部件的破裂……
钢铁尚且如此,何况血肉之躯的人呢?
高原汽车兵在为西藏运输物资的行车途中,缺氧时常会让他们头痛目眩,胸闷气短,严重的甚至头肿眼鼓,头疼欲裂。高原上的官兵们大都脸紫唇乌,牙齿松动,指甲凹陷,头发疏黄。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胃病和关节炎,有的甚至丧失了生育能力……
但是,严酷的条件没有吓倒英雄的高原军人。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征服了一个个困难,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
在这里,车辆就是官兵们手中的武器乃至生命。他们奉行着这样的格言:“宁肯人受寒,不叫车受冻”,“宁叫人受千般苦,不让车受半点损。”冬天发动车时,他们脱下皮大衣盖住水箱;夏天行车一线,洗车一路。遇洪水冰河,人下水探路,不用车去冒险。
在青藏高原,按上级规定,解放牌卡车的大修标准行程为4.8万公里,可是,汽车兵们却创造了安全行驶60万公里无大修的纪录。
某连连长施巨平,家在西安市,夫妻长期分居。父母和亲友先后3次在西安为他联系好了工作,让他转业,他都婉言回绝,理由是连队的工作需要他,他也舍不得离开高原。专业军士韩生峰,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兵站当了10年兵,烧了10年锅炉,10个春节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他对记者说:“这里再苦,也是祖国的一片热土,总得有军人来守卫。西藏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我们。”
(三)
青藏兵站部的官兵在亘古荒原,改变了沿线的面貌,创造出新的辉煌。
近几年来,在军委、总部的关怀下,高原官兵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装扮着美好的军营。他们从家乡带来草籽,移来树苗,执著地把理想和希冀播撒在荒原。近6年间,他们植树12万株,种草坪1.2万平方米,使整个营区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把“全军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绿化红旗单位”的奖旗插上了高原。
他们在戈壁滩上建起蔬菜大棚,在永冻层上盖起了温室猪圈,夏季蔬菜自给率达80%,冬季自给率也在20%以上。
去年夏天,全军艰苦地区部队基层后勤建设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军的将校军官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酷似宾馆式的军营兵站,80%的高原官兵已住进水电暖设施配套的新型楼房。这里的官兵生活得是那样的充实而欢乐。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青藏兵站部先后向全军部队输送了百余名团以上干部,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高原精神带到那里,充分体现了高原军人的良好素质。每年大批的高原退伍军人,备受地方政府青睐和人民群众的爱戴。
高原毕竟是艰苦的,但对每一位高原官兵而言,艰苦的生活又不啻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正如兵站部一位领导所言:不管任何时候,高原军人的奉献精神不变。因为人生的最高意义就在于奉献。(附图片)
图为汽车部队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西藏。
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