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阅读
  • 0回复

集体家底殷实了——浙江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1
第1版(要闻)
专栏:

  集体家底殷实了
——浙江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吴杰廖玒赵相如
在浙江省绍兴县寺桥村,一位黑红脸庞的汉子站在漂亮的别墅式小楼旁对记者说:“我这20年来先是住草房,后来盖起了砖瓦房,还住过两层的小楼,现在集体富了,我又搬进村里贴钱建的楼房,都亏了有个好党支部。”
记者在杭州、绍兴、温州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在有些地方农村为集体家底儿穷、大家的事没实力操办而犯愁时,浙江省近年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地市委书记会议,专题研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并组织各地拓宽思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努力避免农村“没人办事、没钱办事”的尴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转变经营机制
90年代初,绍兴县对乡镇企业的现状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老大”(国有企业)机制趋活,“老外”(三资企业)机制、待遇比“老乡”(乡镇企业)有更大的诱惑。于是,从1992年起,绍兴县较早地开始了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力图以经营机制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转制的成果是喜人的。小、微、亏企业通过“租、转、并、卖”,直接收回资金4.44亿元,每年可收取租赁费0.8亿元,土地使用费收入750万元,每年向不参股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540万元。1995年,全县镇村两级集体资产比上年增值7.52亿元,增幅达30%多。转制后,股份制企业参股职工超过5万,人均股金超过5000元,职工期望企业发展的愿望、动力明显增强。许多企业的经营者认为自己从“保险公司”经理变成了“风险公司”经理,对企业的关切度大大增强。
培育新增长点
浙江省在依靠乡镇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兴办服务事业,运用农机、植保等多种手段收取服务费用。
台州市对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未承包到户的山林、坦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通过股份合作实行有偿使用,如台州蓬街、金清两镇87个村对早年围垦的2.5万亩坦地资源进行招标租赁,租给有能力的农民种植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该项收入平均每村每年可达3万元。
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河底高村集中使用村民的土地征用费,创办水泥交易市场、腈纶纱市场等8家服务性企业,去年总收入1524万元,市场成交额超过1亿元,还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台州市路桥区去年投入市场建设资金近2亿元,新办各类市场12个,通过收取摊位租赁费和管理费,为集体增收近3000万元。该区的绝大多数村还建立企业管理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帮助企业开展货物托运、原辅料供应、信息指导等,实行有偿服务,去年全区该项收入达到1100万元。
确保资产增值
通过转制、拓宽聚财之路,集体的家底儿殷实起来,如何管好用好集体的资产呢?浙江农民对过去乡村集体企业资产管理不善有意见,所以,在转变乡镇企业机制的时候,他们特别注意通过狠抓资产的经营管理来确保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
余杭市塘栖镇在1992年开始转换经营机制时,把好资产评估关、产权界定关、公开竞投关。拍卖的企业,必须先交押金后拍卖;租赁的企业,必须先交租金后承租;股份合作制企业,个人股本金必须限期足额到位,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独资企业,采用资产滚动增值承包责任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转制后的三年中,该镇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69.8%;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51.5%。今年上半年,尽管丝绸行业不景气,丝绸业又是该镇的“半壁河山”,但产、销、利、税仍保持全面上升势头。
绍兴、杭州、温州地区是浙江省各地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缩影。转换经营机制、拓展聚财思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则是浙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较普遍的主要做法。这几年,浙江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绩令人瞩目:乡村两级固定资产总额从1990年的182.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953.1亿元,年均递增39.2%;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从1990年的16.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82.4亿元。(附图片)
压题照片:被建设部、国家科委授予“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示范小区”的绍兴县寺桥村农民住宅。
张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