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阅读
  • 0回复

李岚清姜春云在同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代表座谈时指出高等农林院校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1
第2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姜春云在同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代表座谈时指出
高等农林院校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尹鸿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姜春云昨天下午同出席全国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代表座谈时强调,高等农林院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林区)、面向农民,贯彻落实好“科教兴国”战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林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座谈会上,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夏亨熹介绍了这所大学的近百名专家、教授和千余名学生17年来深入太行山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施“科教兴农”的事迹。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毛达如、北京林业大学校长贺庆棠、黑龙江省教委主任张惠芳分别畅谈了本校和本地农林院校坚持走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体会。
李岚清、姜春云在听取了代表们的介绍后分别就农林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科教兴农”等问题讲了话。
李岚清首先强调了要充分认识高等农林院校在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教学、科研以及科技开发和推广的任务,一方面要站在学科前沿,努力攀登农林科技的高峰,另一方面更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农林综合开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遍提高广大农民和林业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直接为农村、林区经济建设服务。要完成上述任务,高等农林院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林区)、面向农民,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农(林)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
李岚清指出,高等农林院校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以适应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林院校在培养部分科研教学人才的同时,主要是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使他们主要到农林牧渔产业第一线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产业体系去工作。为此,农林院校在招生就业制度方面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探索“多方式招生,多规格培养,多渠道就业”的模式,招收定向生、实践生和对口招收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农业广播学校优秀毕业生,对贫困地区还是要实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就业,以便直接为农林生产第一线和农村职业学校培养输送技术人才与师资。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包括农林高等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以共建和联合办学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的进展,正逐步改变重复办学,重复科研,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对促进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合作办学的高校之间实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原则,有利于打破原来高校各自封闭办学、不合理重复、自成体系,对于改善高教结构和高校学科氛围、提高办学水平也有重要意义。但改革的进程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相适应。这里有许多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需要我们解决,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李岚清指出,为使高等农林教育更好、更快地改革和发展,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农林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同时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帮助院校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林高等教育的投入,把农林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在农林部门统一宏观部署下,在有条件的农林院校建设一些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级政府和农林业务部门要大力支持农林高校参与农业和山区综合开发、大型农林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科教扶贫和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高校参与科教兴农的良性机制;继续执行和完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要继续对第一志愿报考农林院校且达到相应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实行加分投档,择优录取的政策。认真执行农林专业的学生免交学杂费的政策。同时,要建立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他们到农村去;建设好科教兴农试验、示范基地。各地农林业务部门要把农林院校的基地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并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林教育内部,要加强各级各类农林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合理分工,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龙头”作用,把农林中专、农村职业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农林成人教育联成网络,提高广大农民和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姜春云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农业要上新台阶,实现中央提出的“九五”和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宏伟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从多方面做好工作,其中特别需要做好“科教兴农”这篇大文章。在农业增长因素中,科技的潜力最大,而且投资少,来得快,效益好。我们必须狠抓农业科技,大兴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的热潮,积极而扎实地推进农业技术革命。要真正把农业科技摆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他说,长期以来,我国农林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研究推广了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姜春云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农林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有将近9亿人口在农村。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1‰,林业科技人员占林业职工的13.6%,而农林业发达国家平均分别为5‰和30%。特别要看到,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和农村需要的科技人才会更多、也更为迫切。不仅需要大批优秀的农业科研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合格的农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导骨干。这都向农林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农林高校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尽一切可能多出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农林高校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很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坚持农科教结合,最根本的是农林高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积极主动地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地方的同志则要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河北农大坚持17年走“太行山道路”,收到了显著效果,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其他院校的好经验和做法也要认真加以总结、推广。
姜春云强调,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加快高等农林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重视和加强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应当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来认识办好农林高校的重大意义。各级党政、各行各业、特别是各级农林部门要十分关心、积极支持高等农林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林高校的办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农林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要主动加强与农林高校的联系,向他们介绍农林业的发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次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是由国家教委、农业部和林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47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校、院长,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农业和林业厅(局)的主任、厅(局)长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