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阅读
  • 0回复

踏访埃塞俄比亚“中国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踏访埃塞俄比亚“中国路”
陈曼
我刚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时,就听当地的朋友多次谈起北方的“中国路”。最近我有机会踏访了这条闻名遐迩的“中国路”。一上这条横贯阿姆哈拉州的“中国路”,立刻就有一种安全感。因路面比别的公路宽而平整,悬崖上的路边设有栏杆,平缓的路边,种有树木。大部分公路都是盘山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有的桥梁都具有中国特色。护拦是用刻有中国传统图案的石板砌成的,美观、大方。中国人看到它,倍感亲切;埃塞人看到它,赞不绝口。
“中国路”从沃莱塔到瓦尔迪亚,全长294公里。是中国政府向埃塞政府提供的一个援建项目。中埃两国1970年建交后,中方就开始了该公路的勘探和设计工作。1975年5月1日正式动工,1983年5月20日提前一年竣工。整个公路建有大桥2座、中小桥74座、涵洞571个、挡土墙29281立方米,路基土石方560万立方米,是我援建埃项目中工期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程。
埃塞俄比亚素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中国路”宛如一条银带在裂谷中穿梭,盘山越岭,走悬崖,跨峡谷。这使我想起埃塞朋友对我描述过的当年中国建设者是如何在这高山峻岭面前不畏艰险,劈山开石;是如何在这海拔3000米的平顶山上,忍着呼吸的困难,填谷架桥的情景。他们用八年的艰辛、八年的血汗,使“中国路”终于以它的雄姿展现在埃塞人民的面前。埃塞人为之敬服,为之感动。当时的埃塞国家领导人亲自视察了这条公路,向当时中国的驻埃塞大使赵源一再表示他对中国政府的感谢。一位当地的农民说:“毛驴都上不去的悬崖峭壁,中国人竟在上面修通了公路,难道他们是上帝派来的?!”当然,中国人是人,不是神。为了这条“中国路”,中国专家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有三名专家就长眠在这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我瞻仰了在“中国路”边山岗上中国专家的墓地,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灵魂与这条象征着中埃友谊的公路永远默默作伴。
“中国路”还得到了埃塞现政府总理梅莱斯的高度赞扬。他曾对中国使馆的临时代办刘贵今说:“‘中国路’真棒!我们的坦克就是从‘中国路’上开过来的,很平稳,公路质量很好。”的确,“中国路”的质量无可非议。埃塞每年两次雨季,大部分公路在两三年内就得维修,而“中国路”经过了13年风雨的考验,从未维修过却仍保持平坦的路面,这在埃塞是独一无二的。曾参加过公路建设、现任中国驻埃塞经商处熊静芬参赞告诉我,公路的高质量是与公路的建设者——湖北省交通局专家们的高度责任心分不开的。为了保证质量,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反复比较、选择、检查、整改。特别是每次雨季过后,他们都进行全线检查,分析水流冲刷走向,查找路面受损原因;渠涵修整了再修整,路基加固了再加固。他们就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绝不让中国援建的工程留下任何隐患,留下任何遗憾。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路”路面宽、路基高,路两边有排水沟;路基结实,路基下或有固土的堤坝,或有过水的涵洞;路旁山边或砌有挡土墙,或铺有固石坡。这也许就是“中国路”与众不同之处,也许就是“中国路”13年不改面目的原因。
“中国路”不仅是中埃人民友好合作的新的纽带,而且为埃塞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使沿途百姓生活大为改善。在路上,一位名叫阿勒的埃塞人对我说,他曾在建路时当了四年电工,中国的孙先生和李先生对他很好,教会了他电工活。阿姆哈拉州副主席阿耶鲁在与我们交谈中说,“中国专家与埃塞专家的合作长期以来就是友好的,中国专家能吃苦,讲信誉,‘中国路’13年没有维修仍然畅通,就是证明。所以我们愿与中国专家在水利或其他方面再进行合作。”
“中国路”,它的名字,它的影响,它的意义,它为中埃人民带来的友谊将同它一起长久并存,令人难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