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于怎么干——温州市二次创业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9
第1版(要闻)
专栏:

  关键在于怎么干
——温州市二次创业散记
本报记者杨振武高保生
温州,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我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它那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灵活的市场机制和较快的发展速度,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曾有“温州模式”之说。
1993年以来,温州开始实施第二次创业战略。在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同时,温州人也在重新塑造着自己。
告别“脏乱差”——城市面貌变了
80年代初,随着巨大经济活力的骤然迸发,狭小的温州城区一时爆满:兴旺伴着拥挤,热闹而又脏乱,繁荣与破旧共存。人称温州是“美丽的姑娘,漂亮的服饰,破烂的城市”。那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菲亚特”出租车,描绘和点缀着温州。
而今,“菲亚特”在温州已难寻踪影,活跃在市区的是各种新型轿车。车变了,路也宽了。出机场进市区,第一感觉就是温州的路好。长达27公里的机场大道,50米宽,3条绿化隔离带,显示着温州的现代气息。而市区内新修的车站大道,竟有70米之宽,让人惊叹。
据市里的同志讲,温州市区的变化有两个“9”字。一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过去的3.4平方米提高到9平方米;二是人均居住面积从3平方米提高到9平方米。
两个“9”字的背后,是艰苦卓绝的工作。在第二次创业中,温州市委、市府领导提出,必须彻底治理脏乱差,树立温州现代城市新形象。于是,全市开展了一场旧城改造的攻坚战。经过几年的努力,温州旧城区的16条主干街道拓宽一新;拆除危旧房屋15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和商业用房1000万平方米。同时,筹措资金85亿元,建成温州国际机场候机楼、西水东引工程、疏港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温州在环境治理方面,表现出惊人的魄力。机场附近过去有不少陶瓷窑,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市里多次打算关掉,就是难舍这里每年10个亿的产值。去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将陶瓷窑全部关闭搬迁,使机场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治理,温州长高了:50余幢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一展现代都市的雄姿;温州变大了:一个集金融、商贸、科技于一体的新城区,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温州变美了:城市雕塑、街心公园和绿化带,装点着这座文化古城。
“脏乱差”的帽子,已与温州无缘。
向“假冒骗”宣战——产品质量好了
遍布城乡的家庭工业是温州特色,然而,一度泛滥的“假冒骗”,却给温州人增添了许多难堪。产品质量,曾是困扰温州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在第二次创业中,温州市委、市政府打出“质量立市”的旗帜,向“假冒骗”展开强大的攻势。1994年,市政府颁布了《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在这部地方性法规中,最厉害的是两条:一是实行“连坐制”,企业出问题,同时追究各级政府、分管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二是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者,一次重罚,再次则驱逐出“业主”队伍,不准在温州注册任何企业。
就在这一年,他们不惜损失1亿多元的投资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果断地治理了行将出现的区域性生产螺纹钢筋的违章行为,使生产螺纹钢的90多家企业大部分关停并转,只保留了14家符合条件的企业。
同时,温州实施了“358工程”,即从1993年起,用3年时间,使温州的产品质量达到省内水平;用5年时间,达到国内先进;用8年时间,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与之相配套的是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八五”期间,温州技术改造竣工项目1614项,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使一大批家庭企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质量立市,使温州产品重获信誉。一度声名狼藉的温州皮鞋,经过整治和技改,如今不但在国内市场走俏,还大量出口。近几年,温州创出了20多个省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1995年,温州各类市场总成交额达248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
乐清市柳市镇,曾以制造假冒伪劣低压电器而出名,被国家作为重点“打假”对象。治理整顿后,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1995年,柳市低压电器产值突破30亿元,出口创汇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就连过去不用温州货的温州人,也开始喜欢温州货。据市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温州市民穿的西服、皮衣、鞋子等,温州产品的比例高达80%。
“大有大的好处”——国有企业活了
在温州采访,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1995年,全市国有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31.7%,实现利润增长122.8%,资产总额增长24.7%,而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
温州国有企业崛起于非国有经济的“包围”之中,显得格外引人瞩目。由此而引出的变化是,考察者目光转移。过去人们到温州主要是看民营企业,从去年开始,温州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成为企业界、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热点”。
知情者告诉记者,温州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无特别的“药方”,他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敢“吃药”。像兼并、破产、拍卖等在这里都动了真格的。
曾经亏损得一塌糊涂的温州造船厂,被东方集团兼并后,重新组建为东方船艇制造公司。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增强了实力和活力。昔日的“老大难”成为浙江省造船业的排头兵。
温州的思路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一厂一策。他们鼓励企业兼并,让国有资产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对严重资不抵债、拯救无望的企业,坚决实行破产、拍卖。尽管全市预算内国有企业从182家减少到156家,但资产总额大大增加了。
特陶集团是温州国有企业的“后起之秀”。它先后兼并8家企业,包括“吞”进了资格最老的西山日用陶瓷厂。如今,特陶集团所属的32家子企业,个个都很红火,全公司销售产值超2亿元,年创利税4800万元。
都说“大有大的难处”,而温州的国有企业却显示出“大有大的好处”。特别是一批从改革、改组中赢得活力的国有企业,正是凭借“大”的优势,着力抓技术进步,其设备水平、产品质量连上台阶,使私营个体小厂望尘莫及。近两年,温州国有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达18.5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被非国有经济“逼”出来的。兵临城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充实“脑瓜子”——精神生活富了
温州人的“钱袋子”确实鼓起来了。从市政建设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折射出这里物质生活的充裕和富足。1995年,温州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495元。
然而,温州市领导并没有因此而陶醉。他们对温州发展初始阶段存在的一些负面效应,如假冒骗、偷漏税、黄赌毒等,有着切肤之痛。他们说,要抓“钱袋子”,更要充实“脑瓜子”,温州的经济要迈大步,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上新台阶。
在第二次创业中,温州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积极实施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工程、城镇文明窗口建设工程、城镇绿化工程、个体工商户思想教育“绿叶”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弘扬温州新精神、树立温州新形象”系列活动,组织了“公仆杯”、“白求恩杯”、“园丁杯”等10项竞赛,产生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温州市采取多种筹资形式,相继建成了体育中心和一批上档次的学校、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宫、公园等,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精神文明硬件设施网络。这些硬件设施建设,70%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
富裕起来的温州人舍得花钱办教育。记者在这里看到,温州城乡的一所所学校建得都很漂亮,堪称一流。近几年,温州吸引社会投资数亿元,建起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小学50多所,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据统计,温州有两个“80万”:一是温州到外地经商办企业的有80万人,二是在温州打工的外地人也有80万人。温州市委、市政府对这两个“80万”格外重视,举办各种学校和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使温州人在外地,或是外地人在温州,都来为温州形象增光添彩。
回顾温州发展的历程,市委领导概括为五句话:“初始阶段不完善,过程当中很难堪,负面效应总难免,问题就在怎么看,关键在于怎么干。”这个概括已成为大多数温州人的共识。
少说多干,为温州的发展赢得了时间。二次创业,温州人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目光也更加深邃,但他们始终坚持一条:埋头苦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