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阅读
  • 0回复

为生产服务的儿童福利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3-09
第3版()
专栏:

为生产服务的儿童福利工作
张家芬
随着生产事业的发展,我国儿童保育工作近年来有新的发展。
在城市中,为了给女工们解决孩子的喂奶问题,各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办法。如天津、上海、青岛等地工厂,一般都设立了托儿所,母亲上工时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来,下工时把孩子抱回家去;有的工厂腾出房子成立了哺乳室,使女工们能按时把孩子送到哺乳室来喂乳。随着家属工作的开展,许多工厂还运用家属的力量在宿舍中成立了儿童乐园或托儿所。这就解决了年龄较大的孩子的寄托问题,使女工们能安心生产,并使作夜班的男女工人也能够安静地休息。
在有女工或女工多的工厂,领导方面如果能注意解决孩子的寄托问题,就能推动女工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如成都裕华纱厂在去年第一季度中女工因孩子问题而请假的工时共五十六天,如果以每人看四台布机,每台布机日产三十码布计算,五十六天中就少出六千七百二十码布。同年六月间,工厂结合生产改革,注意做好托儿所工作,有孩子的女工缺勤率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并且产品的质量保持在甲级上,超额完成了任务。
许多工厂的领导方面还吸收托儿所的保育人员参加工厂的生产竞赛运动。托儿所工作人员与母亲订立联系合同,一方面保证带好孩子,一方面保证提高生产。这就提高了女工们的生产热情,加强了保育员的工作责任心。如太原市晋生纺织厂托儿所全体保育员在竞赛中和母亲们订立了合同:保育员保证看好孩子,不出事故;母亲们保证不给孩子吃零食,保证按时出勤,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总结时,托儿所丙班二十八个母亲中就有十五个超额完成了任务;乙班有八个母亲夺取了红旗,三个母亲被评为全厂生产模范。
此外,城市中的机关、学校,也举办保育院、托儿所、小型托儿室等,解决女干部工作时不能带孩子的困难。有些地方还举办了街道、里弄托儿站,解决某些女公教人员和女工的孩子寄托问题。这对提高女公教人员的工作效率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南京市逸仙桥小学女教师王惠琴,因孩子多工作忙不过来,后来两个孩子进了托儿间,她的工作进步很快,被提升为教导主任。
在农村中同样如此,凡是孩子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解决得好的地方,就能使有孩子的母亲更好地参加农业生产。如黑龙江省肇源县(现名郭后旗,下同)运用各种办法解决了约一万八千名孩子的照管问题以后,有一万一千多个母亲(约占全县妇女劳动力的百分之四十)参加了生产。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许多妇女需要参加劳动,孩子照管问题的解决就更显得迫切了。安徽省四个县的互助组,因为孩子没有人照顾,大大影响了妇女的生产情绪。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大批妇女参加了生产,如安庆、芜湖、阜阳三个专区前年就有十六万妇女投入生产中。
但是孩子寄托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的办法,也可以采取“南北屋,对面炕”的形式,因为这些办法最受农民欢迎。黑龙江省肇源县就是采用上述办法解决了一万四千五百余名孩子的寄托问题。
随着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比较好的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娃娃组的工作,已成为生产组织中劳动分工的一部分。青壮年妇女参加田间生产,老年或孕妇可以在家照顾孩子。据山东省文登专区七个县的统计,一九五二年组织了二千八百多个娃娃组,到一九五三年在八十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就有五十三个社建立了抱娃娃组。
农村中许多地区由于逐步地解决了孩子的照管问题,母亲们积极投入生产,因而能做到按时耕作,不违农时,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家庭收入。如黑龙江省肇源县孟克里村,由于运用自愿委托等办法解决了孩子寄托问题,全村一百二十一名有孩子的母亲,学习了生产技术,参加了间苗工作。去年春耕时,有一百四十名妇女学会下地打楂子,在两次红旗竞赛中妇女自始至终保持了五面优胜红旗(全村共有十一面)。有七、八十名妇女学会铲地,二十多名能扶犁点种。孟克里村之能够实行新耕作法,获得全面丰产,是和妇女们的积极参加生产分不开的。正如该村男人们所说的:“要想丰产,缺了妇女可不行;别的村要是不把妇女发动起来,那可赛不过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