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信阳毛尖富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31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信阳毛尖富农家
本报记者李杰
碧绿的茶园、墨绿的松杉林、翠绿的竹林……不久前我们来到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信阳县的董家河乡和狮河港乡。入得山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董家河和狮河港是茶乡。这里产的“五云”和“龙潭”牌信阳毛尖,是国家金奖产品。去年这两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1435元和1412元,生活越见红火。在董家河乡,刚落座,好客的主人便给每人泡上了一杯浓茶。轻啜一口,顿觉温润甘甜,清香爽口。
董家河乡党委书记刘承海告诉我,全乡山区面积占85%。原来这里山茂林密。由于50年代毁灭性的砍伐,山头光了,生态失衡,水土流失严重,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也相继消失。从此,狮河港与董家河的百姓与贫穷相伴。
俗话说,靠山吃山。山区要发展,就必须绿化荒山。近10多年来,他们把荒山或拍卖或承包给农民,实行谁植树谁受益,农民绿化荒山的积极性高涨。
10多年的辛劳,没有白费,他们又找回了曾失衡的生态:半亩地保温饱,10亩山地奔小康。目前这两个乡粮食自给有余,每年还分别给国家提供20万公斤和40万公斤的商品粮。与此同时,经济林已变成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据介绍,这两个乡的茶园分别在2万亩以上,板栗分别达到了6万亩和10万亩,还有散种的桃李杏等多种果树,以及遍山的松杉树。
这里山多,树多,坑塘也多,加之雨水充沛,给发展养殖业提供了条件。董家河的鱼塘面积达到近万亩,养鸭养鹅60多万只,牛羊也发展到2万多头。农民还在房前屋后种植天麻、培植香菇,全乡年产量分别达到10万公斤和20万公斤。
从董家河乡政府出发,一个小时的山路后,汽车在一片云雾缭绕、葱茏蓊郁的山峰前停下。县委宣传部长告诉我们,集云村到了。他指着那天云相接的山峰说,这就是信阳8大名茶产地之一的集云山。顺着他的手势远眺,好一个茶的世界。只见长势正旺的茶树,一畦畦,一片片,从山脚下的平地到高处的山坡,一直向前延伸。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过去这里不通汽车,上下山是羊肠小道,茶炒好后只好背到山下。这几年,地区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羊肠小道修成了沙石大路。客商可直接开车进茶园,看着炒、品着买。半公斤珍品茶可卖上千元,而且有人还抢不到手。茶农介绍说,凡是山雾浓重的茶山,常年湿润,土质肥沃,产出的成品毛尖也就毫毛多。上等的特级茶、珍品茶大多出自云多雾重的高山。
如今的茶农日子过得很红火。集云村就是靠山、靠种茶富起来的典范。
集云村人这几年尝到种茶的甜头。全村202口人,他们靠开发荒山,引进良种,改进种植技术,发展茶园600多亩,年产茶叶1万多公斤,去年人均现金收入少说也有2000元。
在村民王光武家,女主人说起茶乡的变化,便叨个不停:“这几年我们开荒种茶,茶园扩大到19亩,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全家5口人,人均纯收入5000元,还花5万多元建起二层的楼房。这盖楼的钱都是用茶叶换来的呀!”
县委书记宋效忠告诉我们,集云村只是信阳县靠山吃山的一个缩影。全县11个山区乡,山头都被绿树占尽,乡乡种茶、植板栗。茶叶、板栗已成为信阳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