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论社会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30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论社会全面发展
万斌郁建兴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关系。
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目标
社会全面发展,就是指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具体地说,就是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等诸方面的综合发展。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无论是西方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还是在二战后许多力图“西化”的非西方国家,均以经济增长、财富积累为唯一目标,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价值失落、文化精神断裂、环境恶化甚至军事冲突等,从而影响和阻碍了经济正常发展。事实告诉人们,社会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谋求社会全面发展现已成了世界性的课题。
社会全面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目标。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片面性,把社会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贯穿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一根红线。社会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道德理想,而且也是历史现实自身的运动。工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同时也为超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不可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要求,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毫无疑问地包含了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
社会全面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质上提出了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他一再指出,我们的最终理想是搞共产主义。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既是我们工作的真正优势,也为我们指明了一切工作的根本取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社会和人的共同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包含在他的许多论述之中。
比如,关于经济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经济发展应当促进社会发展。他提出经济发展要保持“适当速度”的思想,认为“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提出了经济发展具有多种动力的思想,认为在经济因素之外,政治、思想文化因素也不能低估,不能搞“单打一”;提出经济发展的社会性质问题,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辩证统一的思想,强调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等等。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同志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把它们纳入到我们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比如,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他的政治设计、政策选择,是融进了这一原则精神的。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一致性的追求,构成了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观还科学规范了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手段、途径、道路、方式方法。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不发展,经济建设不搞上去,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合格的”,社会全面发展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在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基础地位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十分注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一致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等等。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和阐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表明,他设计、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手段、途径、道路、方式方法都是受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所规范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之所以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是因为它们都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
由上可见,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相承关系,而且在许多方面具有创新意义,人类追求已久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真正具有了走向现实世界的可能性。
实现社会全面发展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既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又证明着这一理论在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辩证地解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注意加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正是我们牢牢坚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作统一的奋斗目标,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迅速而且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
当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等原因,因此要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发展仍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一些领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当前,要加强社会全面发展意识的普及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增强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有的同志在理解我们的发展目标时,有时把经济增长,有时仅仅把数量、产值增长视为唯一目标,忽视质量、效益的提高,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解社会发展动力时,把经济因素当作唯一动力,搞“单打一”;在确定社会发展水平的检验标准时,仅仅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甚至仅仅归结为货币拥有量,等等。这些认识与做法已经并正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为了切实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这样一些错误倾向:
一是“代价论”。有些人认为只要经济能上去,选择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有的人主张搞私有化,甚至主张搞“娼妓经济”、“赌博经济”等,就是这种观点的产物。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如果社会风气一天天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江泽民同志也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我们决不能以发展要有代价为借口,从事那些不讲社会主义道德,不讲社会主义原则的事情。
二是“等待论”。有些人提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片面再全面”,社会全面发展是将来的事情,需要等到将来再干。在这些人看来,社会发展从片面到全面是一个普遍规律,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环境、资源、人口、社会问题现在是无法解决的,只有“耐心等待”。这些人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无目的的纯粹自发过程,完全抹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当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价值活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若失去了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将是永远不可能到来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理应吸收和借鉴别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发展中少走弯路,实现跳跃式发展,而不能以“等待论”来否定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修补论”。有些人只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看不到两个文明建设应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些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只具有工具性意义,对物质文明建设只起“修补”作用,而不是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看成是统一的奋斗目标。
这几种发展观,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内涵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害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之一,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的道路已经选定。在中国社会不断地走向全面发展的征途中,我们必须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