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精神的升华——沈阳实施希望工程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精神的升华
——沈阳实施希望工程纪事
张焕兴
希望工程在辽沈大地兴起和实施四年来,全省募集助学基金2000多万元,创建希望小学233所,救助失学和即将失学的小学生53987名,中学生587名。它不仅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使大批贫困地区失学学生重返校园,而且给全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神成果,激励着救助者和被救助者。
东北电业管理局实业总公司经营科长王琳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1992年5月5日,她刚输完血回到家,从电视里看到大量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离开了课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扶床而起,拿出1000元钱,送到希望工程义演晚会的募捐箱中。她还用自己多年获得的先进生产者的奖金和生活费,供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乡贫困山区5名学生上学。奈仁皋小学四年级学生邹存江,家里生活困难,曾一度离开了心爱的课堂。当老师找他回校,告诉他有一个姓王的阿姨,从沈阳寄钱来供他上学时,他激动地跑回家,抱住妈妈喊:“我又要上学了!”
希望工程是通过捐钱体现的,但不仅仅是钱的简单支付。在这里,被资助者和捐款者,都受到了一次心灵的净化。沈阳市于洪区个体运输户陈丙炎,资助了100名失学学生。在谈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我救助的100个孩子,很珍惜重新学习的机会,给我写信表示要发奋努力学习,我想这是我献给国家最大的一笔财富。”
许多家长都把对失学孩子的资助活动,当作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他们利用假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农村,让他们亲眼见见绿色的田野、简陋的校舍里刻苦学习的农村孩子。这样做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其意义远远超过资助失学少年本身。有的学校还常常把农村孩子接到城里来,让他们感受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这种城乡之间的友爱、互助和交流,激励着孩子们。沈阳市文化路小学学生郑林,三年前与康平县山东屯乡中心小学学生王丽丽建立了友谊,他主动给王丽丽写信,并寄去50元学费,资助她上学。王丽丽家境贫困,父亲有病,上学有困难,她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孩,她说她要好好念书,长大做一名乡村教师。去年,王丽丽来到沈阳,在郑林家住了四天,她善良、勤劳、质朴的品质,使郑林深受教育。郑林说:“帮助王丽丽使我体会到,贫穷是不幸,也是一种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