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西柳:无集变大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4
第2版(要闻)
专栏:

  西柳:无集变大集
秦友顺史航
步入有“衣饰天下”之称的全国三大布衣市场之首、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的西柳服装市场,犹如进入服装的海洋,楼上楼下,室内室外,密密麻麻的布、衣、针织品、百货、牛仔服,堆积如山,熙来攘往的购货人、销货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这是一座占地7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据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西柳服装市场12个营业区有近万个摊位,每天有10万人在此穿梭奔忙,其中1/2以上来自外地(仅外地暂住人口即达4.7万人);每天有来自15个省区的127路客车直达这里,14列火车通过这里,甚至还有“西柳号”专列每天分别从西柳和佳木斯对开。西柳服装市场不仅吸引了大批当地工商企业和个体业主,还辐射25个大中城市乃至俄罗斯、蒙古、朝鲜的服装市场,并与韩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贸联系。1993年市场全年成交额31.94亿元,居全国百强市场第4位,1994年翻一番,达到80亿元,去年增长到121.5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超过60亿元。
海城市副市长、西柳镇党委书记杨德显一边领我们逛市场,一边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西柳历史上本无集市,农民世代守田庐。1978年,一个叫丁岐山的东柳村农民,在院里打井,请来的两位帮工被电击身亡。丁家由于天灾人祸,倾家荡产。绝望中,他偶然发现国营商店里卖的裤子和布料之间的差价,于是动了心思,斗胆动用小女儿闺房资金,花17.16元买下丈把的确良布,做成两条裤子,以每条13元的价格卖出。除了钮扣、衬里,赚下8元2角钱。丁岐山一家欣喜若狂,从此操上做裤子、卖裤子的行当。一个月下来,收入超过生产队一年的工钱。一人发轫,万千响应,西柳村出现了人数可观的“裤子军”,河滩、地头、柳荫下……渐渐形成地摊市场。
“裤子军”你来我走,神出鬼没,队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县委多次到西柳搞调查,大胆为大集正名,放开“裤子军”的手脚,1984年更提出“货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都可进入市场”,并从体制上、政策上为大集发展提供保证。西柳步入坦途。前几年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西柳人在京城银行取出28万元巨款,引起怀疑,被跟踪到西柳。当时由于金融业务没开通,外出做买卖背兜背钱,纸箱、麻袋装钱的事是经常的。如今变了,50多家金融机构在西柳设立了办事处,“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业户们再不为资金周转犯愁了。
西柳的管理人员说,西柳市场人来自四面八方,货销天涯海角,服装款式一天一个样,业主善打“短、平、快”。电视剧《血疑》上映不久,摊床上摆出“幸子服”、“光夫衫”。电视节目主持人穿了一套新款式,不出3天,就有同类服装上市。这里有7000部程控电话联通国内外,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市场的时空差距。市场的力量是超乎寻常的。从丁岐山引发的“裤子军”到踏遍大半个中国的布衣大军,18个春秋,西柳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8500户人家的西柳镇,如今约有70%是10万元至百万元大户。有些业主,更拥有现代化的加工厂、自己的名牌。过去,跨地经销,跑到外地做买卖;如今凭信息指挥生产,外地人找上门来做买卖。西柳人的精神面貌、文化追求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