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3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研究
黄道伟
据我们调查,农业低效益的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这说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加快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问题。这就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与粗放经营的尖锐矛盾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说来,农业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还相当普遍。这个问题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固然与我们长期以来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有关,但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从广大农村的现实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一方面,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与预测市场行情。另一方面,家庭经营的经济实力脆弱,因而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第二,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尖锐矛盾。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既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性的基础产业,但它又是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强烈要求向富裕的目标迈进,这必须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种养加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大幅度增加效益,实现农民小康。必须明确,没有农民的小康,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我国全社会的小康就将成为空话。这就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近几年来,根据各地探索总结的经验,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由公司、工厂、机关、农村经济能人牵头投资开发,农民以土地入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利润分成,把农产品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分享到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转化增值的利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应进行认真探索,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是产业化的生产载体,没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无从谈起。但是,这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对此,金融等部门都应围绕主导产业增加投入,予以有力支持,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开发,实现产业化经营。
由于有许多地区高达80%以上的工业都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因而没有农业经济的充分迅速发展,工业就不可能有充足的原材料,就会变成无米之炊。因此,以加快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发展就更为迫切。如林产工业、食品加工业、卷烟工业等,都是许多农业地区工业的骨干,都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但是,由于工农业脱节,原料来源不能保证,许多企业面临原料不足的严重问题,如各地糖厂原料蔗不足就比较突出。显然,只有第一产业的大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增长,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问题是,目前许多地区的商业企业不是积极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农民生产商品,而是由农民盲目生产产品,有销路就收购,没有销路就不管。由于农、工、商的严重脱节,不仅农业效益低,而且工商业企业由于原材料、货源严重不足,造成严重亏损,经济增长的质量下降。这是很值得研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习惯于按传统计划经济的办法,依靠行政命令来组织生产。因此,强化工商企业与农业之间的衔接,是促进工、商、农三大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具体地说,解决工商业与农业脱节的办法,可考虑诸如用工厂+农户、公司+农户等股份制办法,使工商企业和农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要把原材料生产作为工厂的“第一车间”,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组织农民规模生产,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工厂、公司和基地农户要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密切关系,使工业、公司和农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一些农业地区的企业已在贸工农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开了可喜的一步,即在一些乡镇建立生产基地,组建生产集团,基地乡镇政府和供销社组织农民生产、收购产品供应企业,企业设置生产扶持费,并奖励生产基地的乡镇政府、供销社和农民,调动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来源,又保护基地农民的利益,给农村工业注入了活力,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应加以总结推广。
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结合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双向需要,也是农村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因为,建设好小城镇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生产经营向集约生产经营的转变中,小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其桥梁纽带的作用,正在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聚集点。因此,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前要特别重视抓好县(市)城及中心小城镇的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问题。这就必须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识,即要以大量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通过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兴办二、三产业,推动小城镇发展。
提高农业效益,最终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推广应用。目前,许多地区科技推广工作还抓得很不够。在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进程中,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科技推广应用还很欠缺,这是我们许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未能取得较好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向技术进步要效益,以及科学管理要效益方面,有很大潜力。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仅靠每个乡镇的几个农技人员,难于普及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通过采取农村经济能人,工厂、公司办基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经营形式,才能有效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农民掌握农业生产管理的整套科学技术,便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定要把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作为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措施来抓。在这方面,各级政府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如制定优惠政策,重奖对推广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他们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种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并推广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等;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加强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注重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示范户,以典型引路,辐射面上,全面普及。简言之,要大力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的高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