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华北国际工业城:一个待圆的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北国际工业城:
一个待圆的梦
本报记者蒋亚平中国土地报记者汪冬莲
在前几年一哄而起的开发区中,地处河北保定市的华北国际工业城,很有些名气。
华北国际工业城的名气,首先缘于她的魄力。最初的规划,是想在3000亩紧靠京石高速公路的沃土里,长出10亿美元的产值。结果引来风风雨雨。
从1992年华北国际工业城开始筹划,至今四载。现在究竟怎样了呢?
前不久,记者到保定了解情况。
曾经最为引人注目的用地手续的合法化问题,已经妥善解决。先前一次性占地3000亩耕地的合同,已被有关部门撤销。造成这一问题的责任方在保定地方有关部门,外商同意按现行法规修改合同,第一期工程先用500亩。其他土地,先由政府安排当地群众耕种。若台商需要扩大用地时,再依法优先安排。
一度沸沸扬扬的撂荒问题已经解决。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已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在施工的项目外,剩余的土地全是绿油油的麦苗。为了解决撂荒,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付出了努力。到1994年7月份,复耕总面积达2200多亩,当年秋季收获粮油作物21万多公斤。1995年和1996年两年,未开发的土地,已经分到周围农户从事正常农业生产。
真正令记者颇感诧异和惊奇的,是开发商矢志建设的决心和华北国际工业城现已建成的规模。风波发生后,原开发商因故中途退出,由台湾有实力的五家公司联合组成的保定华北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华北国际工业城的产权主体。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宽松、以前遗留问题较多的情况下,他们认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保定的国际工业城一定会有美好的前途,稳步加大了投资力度。到目前为止,华北国际工业城400亩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水、电、路、通讯、绿化已成规模,近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大楼已投入使用,整个工业城相关总投入已完成1.2亿元人民币。
对工业区来讲最关键的招商活动,已开始有明显突破。在示范区,河北康达有限公司修建的占地100亩、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厂房,正在紧锣密鼓施工,有关高科技产品11月份便能投入生产。台湾恒义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拟投资1000万美元,在华北国际工业城建生产“中华豆腐”的大本营。为吸引海内外中小企业,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设计和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有关邮电、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实质性进展。
保定华北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告诉记者,随着台湾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进一步提高,许多企业势必要到外面寻找发展机会,目前,东南亚一带也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台资。相比较而言,最好的地方还是像保定这样我们中国自己的地方,文化、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都没什么区别。他向记者透露,他们公司的董事会已经做出决定,为充分发挥前二三年的投入效益,最近再增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经历二三年的艰难调整后,华北国际工业城似乎到了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转折点。
围绕着华北国际工业城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各方互相理解,积极配合,法规的尊严得到维护,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珍惜,投资者的权益没受侵犯,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也日益显现。这是一个来之不易、令人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目前预言华北国际工业城的未来还为时尚早,但是,只要照目前这样一种大家齐心合力的走势发展下去,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华北国际工业城的前景诱人。
华北国际工业城起起落落,也留给人们一些值得思索的东西。如怎样认识“成长开发”?在“成长开发”中,如何在充分利用外商的资金能力和招商能力的同时,又不致被人将成片的土地用来“炒作”,或导致大片闲置。
与此相关,“开发区”也值得人们从多角度反思。当初多如牛毛的开发区,绝大多数已如同硝烟四下消散了。但这并不能由此全盘否定“开发区”在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中的特殊作用。“开发区”在80年代早期的成功,是由政府一手扶持操办的。说不定真有一天,像华北国际工业城这样的“开发区”,在中国经济中重新崭露头角。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外商来说,真正应该汲取的教训,则是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弄明白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并且严格按这些法规、政策办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