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景洪橡胶:集约与规模——来自云南热区的报告(下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景洪橡胶:集约与规模
——来自云南热区的报告(下篇)
本报记者高云才
崇山峻岭中的集约化
在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你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橡胶林。在这里,有一个热区橡胶生产和经营集约化初步成型的企业,它就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国有企业景洪农场。
景洪农场是以生产天然橡胶为主多种经营的集团型企业。现在垦植的胶林面积达17万亩。从1956年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之中建场以来,国家财政投入1.33亿元,农场回报达3.1亿元,现在农场的固定资产达2.9亿元。1995年,景洪农场上交利税2500万元,占景洪市财政收入的1/5。
目前,景洪农场有职工1.4万人,职工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10元上升到1995年的5390元。据了解,景洪农场是全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农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家年产干胶过万吨的企业,去年橡胶年产量达1.9万吨,提前七年完成计划产量。
由于有较大规模的科技投入和集约化生产管理,景洪农场橡胶亩产超过100公斤,单株胶树产量6.5公斤,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去年最高的胶林单产达126公斤。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派橡胶专家考察景洪农场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景洪农场的橡胶园是世界一流的胶园,可以同世界最好的胶园媲美;二是景洪农场在地球的北纬最高度种植橡胶取得成功,这在世界上又是独一无二的。
高级农艺师、景洪农场场长王宏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规模之后,才能谈得上集约化经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景洪农场实行集约化经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紧紧抓住规模管理这个牛鼻子。
近些年来,景洪农场坚持不懈地抓规模管理,防止分散经营,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显示了许多优势。一是显示出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益;二是表现出集中管理的效益,体现出专业生产水平高的特点;三是显示科技效益,保证常规的技术措施得以落实,从而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实行集约化经营,核心是科技。景洪农场以科学技术为杠杆,推动产业的发展。在橡胶生产方面,景洪农场先后进行了割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割胶技术管理、戴头灯割胶在生产上的应用等科技攻关,终于使12万亩开割胶园平均亩产干胶达100公斤。
关键还是要扩大内涵式生产和经营
橡胶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国外一些势力在五六十年代把橡胶当作战略物资对我国实行封锁,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我国开始着力发展橡胶产业,景洪农场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橡胶是经济价值极高的热区林木,除了主产天然橡胶外,橡胶籽可以榨油,橡胶树不产橡胶后可以作为木材。另外橡胶林在绿化环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从橡胶的生产质量来看,我国还处在相对粗放的阶段,产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和管理思想的转变,橡胶产业只有在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云南热区来看,实现橡胶产业的集约化经营,难度大,潜力也大。云南省热区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晓霞告诉记者,橡胶产业从土地管理、育苗、培植、移植、割胶、伐胶、间作、胶木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作为保障,需要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为此,景洪农场做过一些探索。橡胶木材加工就很能说明问题。胶树在20年的产胶寿命结束后就要被砍伐。在过去发胶后的胶材都是废材,一般被当作烧柴使用;现在,景洪农场改变经营观念,变废材为良材,建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沧江木材加工厂,并通过依托市场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个厂于1988年兴建,1990年12月投产,利用更新换代的老胶树为原料生产胶合板、板方材、地板条和刨花板。经过市场开拓,现在该厂的固定资产已达4500万元,年产值达1000万元,年生产胶合板5000立方米、板方材3000立方米。
同样是在西双版纳,同样是橡胶产业,搞不搞集约经营,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双版纳州的一些山区群众也在种植橡胶,单产干胶可达70公斤,现在天然橡胶的市场价格是每吨1.37万元,显然,种植橡胶使这些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向小康迈进了一步。但是,限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农户种植橡胶是零散的、非规模性的,谈不上集约化,特别是防治病害能力弱,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种胶效益。
就以单产为例,景洪农场现在干胶平均单产达100公斤,而农户种植的橡胶干胶单产在7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农户种植橡胶单产中还有30公斤的种植潜在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这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如何使零散的种胶农户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指导、规范,而产生出更大的种胶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