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高原开拓者的“辩证法”——记甘肃地矿局第三地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优秀政工企业巡礼

  高原开拓者的“辩证法”
——记甘肃地矿局第三地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本报记者崔士鑫
一入甘南,白顶的雪山迎面而来。汽车上海拔表的指针慢慢升高。
甘肃地矿局第三地质队主要的工作地点,就在这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之上。近年来,第三地质队600多名职工,克服了“皇粮”渐少、与外界交流不便的困难,完成了一次艰苦的再创业。不但养活了自己,近三年还为国家上交利税2000多万元。
有困难才有动力,有矛盾才有办法——让政工干部在解决困难和矛盾中发挥作用
1988年,多少年一直吃“皇粮”的第三地质队陷入了困境。
困境、矛盾,无论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都不是好事。但面对困境就要想到走出困境;有了矛盾,就会想到要去设法解决矛盾。由此随之去做,就有了动力、有了办法,就可以走出困境。第三地质队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年,国家地勘投资骤减。然而,不少职工仍抱着过去拿了钱找矿的老观念不放,谁都不愿搞多种经营。
怎么办?得转变职工的思想,另找门路。怎么转?先从政工队伍转起。队领导一咬牙,让政工队伍全部“下海”:每个政工科室,不管干什么,都要完成规定的“创收”任务。
且说政治处的人想来想去,最后买了个做豆芽的机器。出了第一批豆芽,搬到队部大门口。职工都看政治处的“笑话”。面对队里的熟面孔,政治处的人谁也不好意思收钱。但终于有一天,他们把豆芽拿到了大街上去卖。
在政治处等政工科室的带动下,不少人开始行动起来,再也不羞于张口,“生意”做得有模有样,“下海”闯市场的感觉找到了。这时三队的领导却让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三队有没有能力闯市场?怎样闯市场?
在困境面前,在这场无声的教育中,全队职工逐渐理解了队里的良苦用心,一个“我为队长出计谋”活动,在三队热烈地开展起来。全队职工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54条,被队里采纳30条。其中改单纯找矿为找矿与开矿并举、开展黄金堆淋生产试验的建议,成为三队扭转困境、走上致富之路的历史性建议。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用领导干部的行为,塑造企业的灵魂,化为群众的力量
物质和精神是对立的,它们有各自的属性和特征,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但他们又是统一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相辅相成的。伟大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情操、高尚的精神生活,可以激发人们去奋发有为地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第三地质队的“头雁”们,就是这样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引来“众雁”齐飞。
在荒原秃山之中的合作镇,第三地质队的几幢洁静的职工宿舍楼格外醒目。然而楼内却没有队长吉祥和副队长王良秋的住处,他们的家,是在办公室搭起一张床,这样一过就是几年、十几年。
时至今日,三队富了,但队领导仍保持着吃苦在先、不计享受的好传统。这是三队能在困境中凝聚人心、再创佳绩的重要原因。对此,书记缪树德很有体会:“人要有精神,就不会倒;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精神从哪里来?来自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队长吉祥,是三队的头雁。他从一毕业时起就到了大西北,与妻子分居已达28年。当了队长之后,每年探亲时,他更是走得最晚,归队最早。那几年他正患着严重的胃病,痛起来额头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但他坚持往野外分队跑。职工们都知道队长每次下去带着的两件“宝”:一是热水袋,胃痛时热敷用;一是炒面袋,胃痛发作时吃不下饭,就以炒面充饥。
头雁飞,众雁追。在三队,像吉祥这样身先士卒的各级干部有一大批,这对全队职工是无声的劝导和激励。在三队面临严重困境的日子里,职工队伍却奇迹般地保持了稳定;在三队队业兴旺以后,职工和队领导一样,没有躺上安乐椅,仍然保持了再创业时的那种劲头。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今年,三队为职工办的三件大事都有了眉目:100多名在家待业的职工子女被妥善安排了工作;200多位职工家属的户口“农转非”;队基地经努力迁往兰州,队里在兰州建成了几幢家属楼,多少年趴在山沟沟里的地质职工不但进了大城市,而且住进了新楼房。职工盛赞队领导:“为职工办了件功在子孙的大好事!”
三队走出困境,实力增强,人心顺畅。但队里的领导却更加谨慎了,在与记者座谈时他们说:“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三队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还需要再实践、再认识。”
队里效益好了,职工容易满足。队里很快把如何保持发展后劲问题,摆到了全体职工面前。由于队里大抓“二次创业”的教育,因此,虽然队里为了扩大和加强多种经营,给职工发的钱仍不算多,但职工都很能理解。甘肃地矿局曾派专人对三队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考察,通过在职工中进行民意测验,职工对整体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如今,三队已由单一的花钱找矿,变为以找矿和黄金堆淋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展的局面。全队货币工作量从1991年的730多万元,发展到1994年的5000多万元,人均达8万多元。自1990年以来,连续5年被评为全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去年被评为甘肃省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优秀政工企业巡礼》栏目自今年4月开篇,到今天结束。此间,共刊出通讯18篇。
我们在这个栏目中所报道的企业,既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边远、欠发达地区的。尽管这些单位所处位置不同,条件不一,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努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这一组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企业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这一栏目结束后,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还将在本报第三版和第十一版《党的生活》专版予以报道,欢迎大家来稿。——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