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听成功者说——轻工优秀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7
第2版(经济)
专栏:

  听成功者说
——轻工优秀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采访记
本报记者费伟伟
曾是姑苏城里第一亏损大户的苏州缝纫机厂,去年职工人均收入近万元,约为5年前的6倍。厂长管前根今年“七一”受到中宣部表彰。
葛文耀1985年3月任上海家化厂厂长时,有的工人对工厂的评价是:“放把火烧掉算了。”而走进今日上海家化,人人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进了星级宾馆。1995年,包括国际十大化妆品公司在中国办的全资、独资企业在内,上海家化名列全国第二。
7月8日到10日,我国轻工行业五六十家像苏州缝纫机厂、上海家化联合公司这样的优秀企业的厂长、经理,在上海出席了轻工总会举行的座谈会,探讨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上,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他们介绍的自身发展道路给人以深刻启示。
全力以赴上规模
10年前“百花”牌洗衣机鲜为人知,而今,“荣事达”几乎无人不晓。去年,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生产的洗衣机,产量、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四项均为全国第一。
奥妮化妆品有限公司前几年又有谁知道呢?几年间迅速崛起的奥妮公司的“老总”黄家齐的经验就是一条:认准了好产品全力搞大,上规模,降成本。奥妮的产品只有两个,但去年的销售额是4个亿,单个产品规模居全国第一。“今年我们赛过洋品牌‘海飞丝’已成定局。”
“没有规模就谈不上竞争力,没有规模就造就不出名牌产品。”利润居国内同行之首的新飞冰箱公司的总经理刘炳银如是说。新飞一期工程设计能力年产10万台电冰箱,在当时全国57家冰箱定点生产企业中居末流。从1984年以来,“新飞”咬住技改,自我滚动发展,连续进行三期冰箱技改工程,使年产能力达到160万台。目前新飞冰箱规模已跃居全国第二。
抓住一个好产品全力以赴上规模,是这些企业迅速崛起的共同特点。
对此,荣事达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荣珍分析得颇为透彻:规模经济首先指的是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不是产值规模,更不是厂房规模,没有效益的规模不是规模经济。企业在第一主导产品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完毕之前,就急于把资金转移到第二、第三主导产品上去,是企业增长方式不成熟的表现,其后果很可能是新的主导产品形不成,也减弱了老的主导产品的竞争力。
战略高度看“名牌”
有“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之称的“海尔”,当初是轻工部最后一个定点厂,1984年一起步即落人后。在对竞争激烈的冰箱市场详细考察后,他们发现了“空白”——市场没有“名牌冰箱”。海尔由此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11年过去了,今天的海尔年销售额已达40多亿元,海尔冰箱连续9年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名牌”,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出口德国的同类产品中居第一。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总结说:名牌战略是海尔成功的重要思想基础。
浙江纳爱斯公司的前身是浙江丽水五七化工厂,在全国118家肥皂定点企业中排序117位,“七五”期间因累计亏损近千万元而列入“关、停、并、转”。当他们用市场经济的眼光考察市场和审视自身后,眼前豁然亮了,下定决心不转产,因为国内高档香皂市场没有国产名牌。创名牌的目标由此产生:“质量国际一流,售价仅其一半”。纳爱斯精品香皂的品牌定位获得成功。到1995年,其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已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纳爱斯香皂从洋品牌充斥的国内市场上夺得了第三把交椅。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成功的名牌战略。视品牌为生命的美菱集团通过严格管理取得多种国际认证后,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美菱”商标的国际注册。近年来他们的产品不仅出口到非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打入了有冰箱王国之称的意大利、法国。许多企业在出口时都换牌子,“美菱人”说:“我们要在国际上打响美菱牌,即使经济上暂时蒙受损失,也绝不改‘美菱’的名姓!”
内涵挖潜搞技改
尽管一些企业面临着“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的状况,但每个成功企业的发展都离不了技术进步。这些企业技术进步之路有什么特点呢?
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是个县办小厂,12年前产量400吨,去年的产量则为12万吨,居全国第一。“莲花”12年扩大300倍,是由于它们12年来连续进行了11次大规模技改扩建。“莲花”的技改战略是“分期投入,分期技改,小步快跑,逐年壮大。”
金城造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子。它们以承担1500万元债务的方式,于1994年底兼并原凌海市造纸厂,1995年初,仅投资30万元就启动生产,当年就向公司提供纸浆4000吨,实现利税200万元,同时进行技改、扩大规模,生产能力扩大一倍多。如果以投资方式建一座同等规模的新厂,不仅资金要翻一番,而且投产要两年时间。
内涵挖潜不仅是老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宝,同样也适用于新建企业。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140万台空调压缩机项目,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从开工到达产仅用三年时间,被称为“上海速度”。而这个“速度”是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即厂房按140万台规模一次建成,生产设备引进则分步实施。第一年先上40万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第二年产量上60万台,当年投产,盈利6217万元;今年是第三年,产能将达140万台。不仅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还抢先占领了市场,今年预计实现利润将逾1亿元。
改革开放后,我国轻工企业最早走向市场,但是涉水须识水,敢于下海并不等于就会游泳、会潜水。要学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畅游,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学习成功者的宝贵的经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方法,是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的。从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中,每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是否能悟到一点什么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