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小说故事“复活”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8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新观察

  小说故事“复活”之后
张德祥
客观地说,90年代以来的小说很“好看”,原因不仅在于文学又一次回到了“写实”,还在于“故事”的复活。所谓故事的复活,也就是小说更注重于“故事”因素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注意到了故事的审美作用。“故事”的复活使小说充满了柳暗花明的魅力,使小说具有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活力。近年出现的一大批中长篇小说都有充满人间烟火的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不再追求那种“小说无故事”的“时髦”,所以小说又“好看”了许多。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时髦“三无”小说,无主题、无情节、无意义,甚至无人物,什么都“无”,把小说弄得空洞无物,显然不“好看”,甚至有的小说让人“读不懂”,读不懂便不再读,于是小说读者离开小说而去看电视、看《故事会》,小说读者减少了许多。看来,什么事情都不能走到极端,小说“革命”亦然。故事虽然“老”,却不能“革”了它的“命”,所以,那种欲“新”小说而把小说“新”得“一无所有”的激进方式显然是一条歧途。此路不通之后,小说又注重了故事,也即注重了情节,回到了它的来路上。
很清楚,小说是由故事发展而来的,故事是小说赖以站立的躯干,抽掉了故事,就抽掉了小说的枝干,小说就会变成一堆无组织的纷乱的文字,或者变成了散文而不再是小说。小说当然是“散文”,但小说又不是那种漫无边际的大“散”,它区别于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故事”约束着,不能散出“故事”去,相反,要“散”出一个故事主体,要散出情节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事或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小说怎么进步或革命,都不可能彻底地抛弃故事情节,相反,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本身就构成了小说的一种审美价值。
但是,小说并不是以营造故事为最终目的,故事情节只是构成小说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说“故事”、“情节”是小说的枝干,那么,人物才是小说这棵树上的果实,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是小说艺术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创造典型形象,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要求,而且是古典现实主义的要求,现代小说已经不以创造典型形象为艺术目的,而主要是表达现代人的感受与体验。这种看法在近十年来的文艺思想和观念中很是流行,其实,这种看法还是经不起推敲。只不过是面对那么多古典形象难以从艺术上超越的一种托辞。小说以塑造形象为最高的艺术要求,不会因为时间发展到了现代而有所改变。实际上,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叙事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艺术自觉,因而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要求。衡量一种叙事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最终还是要看创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可以忘记,而成功的形象总是记忆犹新。
故事情节是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事件又是人促成的。因此,故事情节又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过程,是人物的性格史。在小说这棵树上,情节枝干的生长最终是为了结出人物之果,情节故事是一种“展现”,而这种展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种“积淀”,这就是完成人物性格的“积淀”。没有展现,无以积淀,没有枝干,也无以结果,所以说,曾经时髦过的小说“三无”的说法的荒谬之处,就在于既无树又无果,当然也就没有意义,小说在“无”中无法存在。
就当前的小说创作而言,小说不缺乏故事。但是,故事的枝干上并没有结出多少人物之果,往往枝干茂盛,果实稀疏,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那种流行着的小说不再以创造形象为最高艺术要求的观念,从而不再注重“典型化”。另一方面,和作家的艺术能力有关,能否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正是对作家艺术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作家艺术概括能力的一种检验。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个要素,是小说之树的“枝干”,是人物性格得以展现的载体,所以,故事的“复活”是小说自身的一种要求。但是,小说又不能停留于“故事”,不能为“故事”而“故事”,它还必须往前走,必须使故事情节中走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正确处理情节与形象之间的艺术关系。没有恰当地处理情节与人物的艺术关系,是当前小说创作中形象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家编织故事情节并不难,难的是创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从故事情节中走出丰满的人物来。事实上,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丰满与否、典型与否,取决于作家艺术能力的高低。真正优秀的作品,故事情节并不自我突出地虚张声势,而是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了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行为,故事不再是外在于人物的一种跌宕起伏,而是转化成了人物的血肉筋脉,隐没于形象的光彩之中。
因此,故事“复活”之后,人物应当“复活”作家的艺术追求不能停留在、满足在“故事”的层面上,还应当透过故事而追寻人物。事实上,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不仅在于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历史内容,还在于这种思想感情与历史内容融化在怎样的艺术形象之中,在于它充盈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因为思想可以转变,感情可以陈旧,而形象永远是生动的存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应当能够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使典型人物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之文学的标志。
重新提出注重于人物形象的创造,在有些人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不堪的老调重弹,简直有一种倒退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真正能走出几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典型人物,我倒以为这是文学的一种进步,是这个时代文学的丰硕成果。因此,我以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应当有典型形象的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