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文集热”一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09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文集热”一议
叶于
凡事过犹不及。出版界的一窝蜂,造成了许多图书刚上市就滞销,图书市场的无序状态,曾为许多业内人和有识之士所不安。
眼下,又听说刮起了“文集热”。一些出版社相继为有些青年小说作者出版“文集”,或三五卷,或七八册,洋洋洒洒,似有“盖棺定论”、“加冕封王”的意思。刚有选题就大作广告,还没有出版就展开宣传,好像整个文坛就那么几位作家在那里扛鼎,谁不出“文集”谁就没了地位似的。
出版作家们的个人集子是件极平常的事。对文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家来说,将他们的作品收集整理出版,是对文学和文化事业的贡献,也是出版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出什么样的专集,搞成什么规模,又是极慎重的。中国文坛,数代同堂,当代文学,泱泱数十年。出版作家的文集、全集,主要应着眼于其文学价值,以及能否提供多少文学研究的史料和文献,着眼点应当是文化积累。
十多年来,一些新锐小说家陆续走上文坛,有不少人成绩卓著,令人瞩目。但大多还是在发展和成长中,动辄出“文集”,搞选集,大而全,并不利于青年作家的发展和提高,而且,文集之类有不少缺乏精选,重复的甚多。有了单行本,有了选集,又搞文集,对读者的购买也是个不必要的浪费。现在有一些作者,为了在产量上的“比学赶超”、粗制滥造,爱追求大部头、多卷本,不管是否具备能力,起步就冲刺长篇作品,弄得好像长篇创作易如反掌似的,于是,市面上平庸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这里出版界的不严谨,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导。
据说,现在“文集热”的主角大多是青年作家,新生代、后起之秀,有勇气和锐气,给文坛以活力,也带来希望和前景。不过,对这些刚刚出道甚或还没有出道,仅刚刚冒出了苗头的青年作家们,过于的宠护,总觉得不是件严肃的事,何况不少出版操作者们看重的并不全是作家们的实力,说白了是源于某些商业行为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即使圈内人,也有不赞成者。冯骥才该是名家了吧,他就不太赞成搞文集的做法,而文化老人钱钟书先生就拒绝出文集,他只是从自己众多的作品中精选一本,取名为朴朴素素的“钱钟书集”。这对那些热衷于此道的人们,不知有什么样的触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