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体验贫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1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体验贫困
李有爱
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带领一批厅局长,到省内大凉山区的六个贫困县考察,其中一个任务就是“体验贫困”。在那里,他们亲眼见到一位彝族同胞,家徒四壁,连让客人坐的凳子也没有,全家人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有个乡政府,办公室的墙皮全部脱落,乡干部们的宿舍只能用塑料布抵挡寒风。此行使厅局长们切身体验了贫困的滋味,“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
这条消息,读来令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这使得一些人误以为“江汉遍是金银气”,忘记了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个基本国情。
特别是在一些“大款”挥金如土、竞豪斗富,一些干部大吃大喝、不知贫困为何物的地方和部门,组织干部们到后进地区去体验贫困,让他们亲眼看一看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艰难、人民群众在恶劣环境下顽强斗争的精神,对照自己的生活和职责,心灵深处会受到震动。这对于培养各级干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好的,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等是优秀干部的代表;不知名的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更多,正是有了这样一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秀干部,有了这些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我们的事业才会充满生机,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有一些干部,这些年来,群众观念淡漠了,感情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亏损企业的人民群众接触很少。领导干部经常到贫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体验贫困,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措施。各级干部通过与群众一起生活和劳动,就会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从而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增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感情。
现在有不少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往往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学习生活条件优裕,工作经历一帆风顺。他们中的一些人尽管也可能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听说过什么叫“贫困”和“艰苦”,终是“纸上得来”,离开了切身体验,是不可能真正知道贫困和艰苦的滋味的。经常组织“三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体验贫困,不失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
当然,体验贫困也只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种途径,即使这种“体验”,要想求得实效,也必须是经常的、深入的,而不是浮光掠影、做做样子。称赞“体验贫困”,不是把这个“体验”绝对化,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国家强大了就忘乎所以;官做大了,就忘乎所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却忘记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忘记了我们国家至今还有六千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