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盘国荣——石头窝里创伟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1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十杰”(三)

  盘国荣——
石头窝里创伟业
孙乡平
一进广西皇龙水泥集团的厂区,那宏大的阵势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占地700亩的高大厂房、3万平方米的成品仓库、300辆卡车的庞大车队、52米长300吨重的水泥回转窑、高64米的五级旋风楼架……一个乡镇企业能有如此大的规模,我们不禁想探个究竟。
盘国荣告诉我们,他的企业皇龙水泥集团其实没有什么奥妙,就是靠不断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发展到这个规模的。
盘国荣出身农家,14岁那年因为家贫不得不退学打工。他扛过木头,修过公路,筑过桥梁,后来又干起了建筑。与别的小工不同的是,进取好学的盘国荣不满足于只做自己分内的工作。他偷偷学会了看图纸、选料、计算成本和收入,常常是别人干一天活去休息了,他还趴在桌子上学描图。
后来,他干脆组建起自己的建筑队伍,洽谈项目,承包工程。他富了。家里的几间破房变成了新楼房,一家人过上了舒心日子。
但他决不仅仅满足于此。他的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水泥梦。在他的家乡,放眼四望都是嶙峋的石山,什么都不长,就产石灰石。他想,如果办个水泥厂,靠山吃山,不但适应市场需要,还可以带动群众致富。
1991年,一个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经过3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建成投产,到1992年,这个厂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此后,年产50万吨的第二水泥厂和年产60万吨的第三水泥厂相继建成投产。创业难,守业更难。盘国荣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配方和工艺落后导致产品品质不高,是困扰他的难题。盘国荣决心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
1994年11月,盘国荣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他参观考察了几家回转窑水泥厂后,眼睛一亮:进行立窑技改,把立窑与回转窑结合起来!
立窑和回转窑毕竟是两回事,弄不好就落个鸡飞蛋打。盘国荣自有他的想法:不进则退,不创新就永远没有出路,要敢于豁出去。此时的盘国荣已不再是10年前的那个普通的农村青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他在水泥行业已经有相当深的造诣,同时他还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有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而且5000多名员工全部经过系统和严格的技术培训,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送到国外培训过。
技术改造开始了,第一步先把过去机械立窑系统的生产磨换成生产烘干磨,把回转窑第一级旋风预器出来的废热气导入生料烘干磨作为烘干用,进行生料的均化,这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并减少了操作人员和劳动强度。
第二步是尝试立窑和回转窑的混合生产,把立窑和回转窑烧出的熟料按比例混合。这可不是简单的两种不同产品的加减。它要求两种熟料的性能、品质必须接近,混合后的成品才能达到回转窑的国家标准。经过无数次的配方试验,盘国荣终于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找到了立窑与回转窑混合的理想配方,企业水泥年产量由90万吨提高到138万吨,水泥标号由425号提高到525号。
“皇龙”牌水泥叫响了。它的各个标号水泥经过数年多次检验,合格率达100%。过硬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从广西的防城港到北方的大连,沿海许多高楼用了“皇龙”水泥。
盘国荣成功了,荣誉也接踵而来:“广西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然而,这些对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他一心在做的仍是他的水泥梦。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