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教育——吕梁致富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12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教育——
吕梁致富之路
牛廷相
七月的吕梁山正是庄稼旺长的季节,一排排崭新的教学大楼在一片片嫩绿的作物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笔者近访吕梁山区,被这块黄土地上教育为脱贫致富服务所表现出的生机和活力所吸引。
没有文化受穷重视教育脱贫
在圪叉咀村,农民吕补元给笔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过去俺们老百姓一说读书就摇头,上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回家受穷?如今不同啦!攒钱给孩子娶媳妇,不如出钱供孩子上学。因为上学,即使考不上大专院校也能成为致富的人才啊!因此大伙儿一听到办学校的事,劲大着哩!去年秋季学校翻修没砖,村里人两天时间就义务备齐了。”吕补元的肺腑之言,反映的是吕梁300万人观念的变化。吕梁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而从1991年到1995年的几年时间,全区干部群众集资5.7亿元,占到山西全省“八五”期间集资办学总投入的1/3还多。
人们为什么这样舍得花钱办教育呢?临县黄家峪村支部书记刘乃大讲的一段故事说明了其中的原因:8年前学校仅有两孔土窑洞,一半孩子不上学。1988年全村栽了1000株果树,就是不结果。当时只想,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就发动全村人给树浇水灌粪,谁知越浇灌树越疯长,越结不上果。正当束手无策时,学校校长请来在县果树站工作的老同学,挨家挨户现场指导帮助人们学习修剪和嫁接技术。1993年果树就进入盛果期,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400元。农民懂得了教育的重要,1994年就修起了一座漂亮的标准化学校,全村98%的孩子都上了学,90多个劳动力都成了果树栽培能手。
校园、庭院与田园
山区教育的活力在于和脱贫致富相结合。
位于吕梁山腹地的方山县圪叉咀村,有34户人家,136口人。30多年前,李健老师在学校办起了农场,种菜种粮,学校逐步解决了学费、书费和文具费,实现了办公、烤火、维修“三自给”。受小农场的启示,李健老师请来县林果技术员指导,办起了小果园、小林场,扩大了小农场,学生除基础教育外,增加了一门农技课。为了使从书本中学的技术直接在生产中得到运用,孩子们督促和指导家长们在各自的小庭院里办起了小果园。30年不间断,学校集体收入2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30元增加到去年的1710元。学校除保证“三免费”、“三自给”外,还修了一座漂亮的标准化学校,白天教学生,晚上教农民,实验田里搞示范,各家各户搞推广,走出了一条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路子。学校先后培养出90名初中生,25名高中生,8名中专生,7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小学“四率”达100%,有30名农村劳力成为方山县的农技顾问。
地处晋中盆地的交城县大陵庄村,有162户,640口人,一所完全小学。1990年村委会与省农科院签订了100亩菜籽种植合同,由于村民的传统观念对新技术无动于衷,致使合同成为一纸空文。在此情况下,学校承担了试验任务,当年一茬菜籽收获30公斤,500元钱,加上复茬作物,1亩试验田收入2000元。于是村委会请来农科院技术员,在学校开设技术课。第二年全村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搞实验,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600元。从此以后,每一项新技术都是在学校试验成功后再在全村示范推广。目前,全村仅菜籽、育种两项就达到500亩,人均收入超1000元,成为省农科院的菜籽基地。
就这样,短短5年时间,全区3022个村委建起了规模不等的“三位一体”基地,占到村委总数的80%。
关键是要有个好的“带头人”
在吕梁山区,当地干部群众体会最深的,是要实行农科教结合,最重要的是选准一个有知识、有抱负、有责任心的带头人。
康梦雄是一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担当起前元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每逢一、三、五,自己给学生讲一节实用技术课,晚上给农民讲文化课、技术课。并做出一条硬性规定:凡是技术课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从而使教师、学生、农民都掌握了实用技术。在20多年的实践中,前元庄学校建成了粮、菜育苗种植基地,优良品种养殖基地,枣树和苹果培育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和农村劳动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技示范园区。由此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统筹兼顾,党支部、村委会、校委会三位一体的格局。如今全村每10个人中就有1名大中专学生,16—45周岁的村民全部达到初级专业技术水平,还有30%的户达到县级科技示范户标准。全村人均收入1100元以上,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农村教育先进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