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冲破观念的“死亡”线——看河南油田如何走出资源短缺困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14
第2版(经济)
专栏:

  冲破观念的“死亡”线
——看河南油田如何走出资源短缺困境
新华社记者刘健林嵬
亏损长达8年之久的河南油田去年一举扭亏,实现销售收入26.99亿元,利润1698万元。
奇迹来自观念的转变。
地缘观念:从“画地为牢”到“西出阳关”
资源短缺将地处豫南南阳盆地的河南油田推向困境,经过13年的高速开采,后备储量严重不足,进入90年代,年产量以每年10—13%的速度下滑,已不足200万吨。
在世界采油史上,前苏联的巴库油田曾因资源枯竭而演出了一场人走城空的悲剧。“巴库油田的昨天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明天”,这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河南油田3万多名职工的心中。
寻找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1992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的部分油气田建立“风险勘探新区块市场”,在全国各大油田竞争招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对习惯了国家投资、画地为牢、各采一块的油田人来说,无疑是希望和风险并存的挑战。
在议论声中,河南油田党委组织力量进行了科学、缜密的论证,认为在老区再找到大的后备油气资源的可能性甚小,决定将勘探战略重点西移。1993年,河南油田在新区的竞争中,中标新疆三塘湖盆地和焉耆盆地。
这一年11月,河南油田第一支勘探队出现在西部的风沙戈壁中,为了争取时间,他们打破了冬天不勘探的常规,在数九寒天中打下了第一钻。与老区更为不同的是,河南油田在西部勘探中实行合同制,单个项目实行市场招标,业绩与效益直接挂钩。有的勘探队连连失利,只好打道回府。
竞争出效益,在多支参加西部竞标的队伍中,河南油田率先在三个构造发现油气流,到“九五”末,预计西部探明储量1亿吨,原油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储量箭头开始回升,对河南油田来说,高产稳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童话,职工情绪趋于稳定。
效益观念:“上游”亏损“下游”补
现实逼着河南油田重新作出选择。一方面,河南油田原油开采进入特高含水期(即原油中含水量高达80%以上),开采1吨稀油的综合成本增加到800多元,是开采初期的3倍以上,比一档石油售出价还要高出100元左右,采油成本攀升,效益滑坡;而开采的稠油,长期以来生产成本就远远高出售出价,效益根本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河南油田主要通过长输管道向湖北荆门炼厂输送原油,随着原油产量的减少,达不到起输量,管道输油这一传统的输油方法将不得不弃之不用。在这种情况下,河南油田根据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指导方针果断决定,从“八五”开始建立炼化体系,开采的亏损由加工炼化补。
河南油田开始了新的创业——改建扩建稠油处理厂。短短五年间,在基本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他们自筹和贷款4.3亿元,建成投产50万吨/年减压蒸馏、20万吨/年催化裂化、15万吨/年丁烷脱沥青、7万吨/年减粘裂化等四套生产装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37个辅助生产系统,原油加工能力与“七五”相比提高了4.2倍。1995年,河南油田原油加工能力首次达到50万吨,超过当年全油田产量的1/4。说起效益,局炼化处处长陈国琪告诉记者:“目前河南油田每加工1吨原油,利润就是28元。”
产业观念:替代产业拓出新天地
对于油田人来说,以油为本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然而河南油田近年来冒出一支不再以油为主的新军,他们从事陶瓷、医药、食品、化工、机械、贸易等数十种产业,产品达1500多种,有的打开了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去年创产值达6.5亿元,利税4343万元,占全油田经济份额的近1/3。
局长唐光裕告诉记者,跨行业经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寻找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外界对油田人有一个形象的称谓:油老大。这既有实力强、水平高的含义,也有对其自我封闭的揶揄。然而,近年油越采越少,人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即便在西部勘探取得大的突破,老区那么多设备、房屋、土地等资产仍需要人来经营。河南油田搞多种经营是被逼出来的,没承想竟逼出了一个新天地。
在市场风浪的摔打中,一批企业和企业家走向成熟。目前,河南油田153家多种经营企业中,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达5家。他们计划在本世纪末年产值达21亿元,实现年利税1.6亿元,等于再造一个河南油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