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行行复行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14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行行复行行
马丁董民
柔怡的风,霏微的雨,轻轻地触摸着这座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邯郸,早已是姹紫嫣红的季节。这里有蔺相如的“回车巷”、曹操的“铜雀台”……那“千年此地寻遗事,独留清风上古台”的感慨和凄凉,已成永久的遥远。
站在赵武灵王丛台,放眼远眺,“滏水东渐,紫气西来”,这片滚烫的赵国故土,孕育多少美丽的传说和珍贵的宝藏啊!
1993年春天,共和国的卫生部长陈敏章踏着新年的钟声,风尘仆仆来到邯郸。他是为了一个新的“传说”而来。陈部长视察了五个县、七个卫生院、三个村卫生所。当地、县领导和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向陈部长汇报了这个“传说”的来龙去脉后,卢广业,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名字,便牢牢地记在了部长的心里……
出生在冀南农村一个中医世家的卢广业,从小就和三里五乡总有这病那病的乡亲们打交道,他深知农村中缺医少药的艰难。一个农村儿童绝望的呼喊,常在他耳边响起。1968年,刚刚走出医专校门的他,来到大名县一个偏僻乡村插队劳动。
“救救我的孩子……”有天深夜,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抱着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敲开了他的住所。两天了,这个孩子高烧始终不退,无钱为孩子医病的这个农民,只好找他求救。他急忙上前为这个孩子作了详细检查。
“小儿麻痹症!”多么可怕的现实啊!那个孩子最终瘸了一条腿。
“我的孩子,你怎么成了这模样……”孩子的父母哭泣着。
“爹、娘,我的腿不听话了!我要下炕,我要走路……”那个孩子绝望地喊叫着。
声声哭泣,阵阵呼叫,深深地刺痛了当年这个青年学子的心。
这是他执著地编织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一项有着保险性质的预防保健有偿服务形成了。当时,作为卫生局副局长的他和老局长一起创办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责任制”,使入保的儿童适时地保质保量地接种了“四苗”。
小儿麻痹症在这里绝迹了。
小儿麻疹、破伤风、百日咳等疾病也成为历史。
1990年以前,邯郸的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农村的小学一样,同是被遗忘的角落。后来,乡镇农村的学校火起来,而乡镇卫生院却依然如故。那时,邯郸农村卫生院的房屋多是50年代修建的。卫生院危房倒塌,砸伤砸死医生和病人的噩耗不时传来。
成安县一个乡的卫生院塌了三间房,砸伤了正在为病人诊治的两个医生和三个病人;大名县七里店乡卫生院医生下雨时在屋里为病人看病要撑起雨伞。那个更为凄惨的真实故事,是全国拥军模范刘金鱼妈妈亲口告诉老卢的。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夏天,有个难产妇在家人的护送下来到西戎镇卫生院。这是几间土坯房,屋里除了听诊器、血压计、急救箱外别无他物。产妇拚命地挣扎着、喊叫着:“救救我,救救我的孩子……”大块大块的泥土从坯屋的漏洞摔落,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撑起了雨伞和棉被,还是遮不住那直落下来的泥流。
雨,继续下着,凄凉的痛哭声从卫生院不时传出……
还有不少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放弃了工作转行做起了买卖,有的干脆回村种田了。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地区卫生局局长的老卢的心快要碎了。
乡村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的枢纽啊!这根枢纽不能断。老卢暗暗下了决心。然而,需要2000万元的经济投入,才能一改旧貌。到哪儿弄到这么多的钱呢?为了寻找答案,老卢带着几个同志几乎跑遍了邯郸的所有乡镇。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虚心地向农民请教,和基层卫生人员共同探讨。几个月过去了,在革命老区涉县他看到了一线曙光。
山区的一个卫生院采取农民筹一点、社会帮一点、乡镇帮一点的办法集资了30万元,建起了一座崭新的门诊楼。这既方便了农民的看病,又解决了乡镇卫生人员的经济来源。这“星星之火”在地区领导吴野渡书记、贾长锁专员的支持、扶助下,终于燃成了“燎原之势”。
一座座新门诊楼耸立起来,一片片新医院在公路两旁建了起来。两位80岁的农民步行十多里专门来看自己乡新建的卫生院。他们老泪纵横地对记者说,今后我们再也不会住那些像狗窝一样的病房了!
陈部长亲切地接见了卢广业。他赞扬邯郸动员社会力量建设乡镇卫生院是造福子孙的创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54种语言向全世界播发了这条成功经验。
强烈的事业心驱动着他,冀南800万父老乡亲的健康呼唤着他,炽烈的责任感燃烧着他的整个身心。
1995年4月,卢广业又接受了新的重任。他到了邯郸市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建院时间最早的市中心医院担任院长。
“行行复行行”,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长跑运动员,他在不停地努力前进着。每当有人问及他所做的这一切时,他总是微笑着说:邯郸人,就应该为邯郸父老乡亲的健康着想,为邯郸卫生事业增光添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