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贝克的生意经——中亚东干人寻访记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15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贝克的生意经
——中亚东干人寻访记之三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东干人在中亚各民族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贝克也姓马,40岁刚出头,毕业于比什凯克工学院,像所有东干族大学生一样,毕业后回乡务农。他个头高高的,面庞黑红,脸上总挂着一副思考的表情。去年7月,我来“营盘”参加纪念马三旗诞辰100周年活动时就住在他家。
见面那天,正午刚过,太阳照在头上让人喘不过气来,待我走进贝克家爬满葡萄藤的庭院,才觉一阵凉爽。贝克的妻子谢里美近来腰痛,贝克把她送到疗养院休养去了,院里显得有点凌乱。他边切西瓜款待老友,边向我讲起马三旗一年来的变化。
他说,集体农庄已经换上生产合作社的牌子,土地也已开始实行承包。贝克原打算去跑买卖,但合作社主席老吴却将了他一军,说:你小子是胆小鬼,不敢冒承包的风险。贝克与老吴关系不错,不服输的他于去年10月与合作社签了一年合同,带领20个小伙子承包了1000公顷土地。按合同规定,秋后必须上缴620吨小麦,余下全部归己。
承包小组播下200公顷玉米、400公顷小麦和100公顷洋葱。贝克还买下集体农庄4台拖拉机和康拜因,准备大干一场。20个人也向承包小组投了钱,这样,收成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利益。
聊到兴头上,贝克问我想不想去庄稼地看看。没过几分钟,他的日本“本田”就把我拉到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他一边同向地里灌水的同伴打招呼,一边自豪地说:“去年,农庄用41天才收完400公顷小麦,我只花11天就收割完,还把地耕了一遍。卖掉的小麦已经收回种子和农机具等成本。粗算下来,小组的纯收入可达9万多美元,我自己可挣到2万美元左右。”
望着遍野的青纱帐,贝克的眼神漾出喜悦之情,但他接下来的话却使我大惑不解:“我正考虑明年不承包了。”他接着解释道,“合作社领导看我多收了120吨小麦,想把这部分充公。这相当于4万美元。小伙子们辛苦一年,我怎么向他们交待呢?”
他告诉我,哈萨克斯坦农村现在实行的是混合经济,土地仅可以租赁一年,种什么、卖给谁,基本可以自己决定,但农民还谈不上是土地真正的主人。一河之隔的吉尔吉斯斯坦农村搞的是长期租赁承包制。他有个侄儿今年在吉南部奥什承包了3600公顷土地种麦子,纯收入就有27万美元。所以贝克也“打算到那里租100公顷土地种小麦”。
中亚农村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土地承包和租赁制是中亚各国共同的选择,但具体的实施速度和方法又各不相同。吉农村改革步伐比哈更快些,土地可实行99年长期租赁,年土地租金每公顷仅700索姆(合70美元),吉的土地税约相当于哈土地税的1/10,而且还包括浇水等项支出。因此,很多人已比贝克先走一步。
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贝克应该算是个农民企业家。他不仅种粮食、种菜,还有养着几百头羊和牛的大饲养棚,还和朋友合资在吉尔吉斯斯坦建有一家小面粉加工厂,日加工小麦10吨,仅此一项日收入就约1000美元,而且他还有贸易等其他方面的进帐。问贝克“是不是村里的‘大款’”,他回答说:“东干人生活水平很平均,每家年收入最少也能达4000多美元。种菜使我们比一般哈萨克斯坦农村人生活强好多。我在村里算不上富人。”
贝克的生意经也是很多东干人共同的想法。一向以务农为本的东干人正在向商业等领域迈步。当我在丰收的田野上望着贝克的康拜因正在帮助别人收割小麦时,我真的相信,劳动致富在这里正变成现实。(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