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燕赵抗天歌——河北军民抗洪抢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2
第1版(要闻)
专栏:

  燕赵抗天歌
——河北军民抗洪抢险纪实
本报记者陈国琦何伟
8月3日以来,河北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洪灾。
面对严峻的考验,全省军民发扬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讲政治,顾大局,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初步胜利。
宁可自己受淹,也要确保京津——滹沱河作证:河北人民讲大局
汛情就是无声的命令。暴雨初临,省委书记程维高昼夜兼程从千里之外赶来了,省长叶连松蹚着积水赶来了,省委、省政府的其他许多领导也不约而同汇集到省防汛指挥部。来不及抹去脸上的雨水、汗水,顾不及换掉身上的湿衣,他们就坐在防汛示意图前,分析汛情,以最快的速度作出紧急部署:
——坚持“四保”原则:一保京津;二保干线铁路;三保油田;最后保自己。
——实施五种责任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制、分部门负责责任制、技术参谋责任制、防汛岗位责任制。
——强化六个系统:指挥系统、参谋系统、水情信息系统、防守防护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军民联防系统。
省防汛指挥部高效运转,灵活决策,为抗洪抢险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月4日深夜,黄壁庄水库水位暴涨,大坝出现险情,亟需加大泄洪量。这是一个难题——泄洪量小了,水库库坝吃紧,石家庄和滹沱河流域危险;泄洪量过大,滹沱河南北大堤又难以承受,威胁京津。副省长陈立友和指挥部成员一起分析了库与河、河与堤的矛盾,权衡了河北与京津的轻重,反复测算洪水在行洪区的消耗损失量,果断决定:把泄洪量加大到适当限度。这时,时针已指向5日凌晨2时。指挥部又采取两条紧急措施:急电衡水市、沧州市紧急做好滹沱河堤防守防护和献县泛区群众安全转移就地避险工作,并派出工作组,分赴滹沱河南北大堤,实施一线监护调度。
北大堤是京津的重要屏障,必须死保硬守。南大堤维系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也要保。但两者发生矛盾,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确保京津。“死保北大堤,力保南大堤”,展现了河北人民的胸怀。
“薄弱环节在南大堤,但我们把人力物力的重点放在北大堤。”衡水市委书记白润璋一开始就摆出死保北大堤的架式。8月7日,南大堤决口,接到增援请求的白润璋含泪决定:继续向北大堤调集1.5万名民工。“我们掂得出北大堤的分量。”
姜春云副总理受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委托到河北灾区视察慰问时,称赞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正确、指挥得当、行动迅速、组织周密、顾全大局、成效显著。
站着是根桩,躺下是堵墙——人民子弟兵血肉铸长城
洪水汹涌,扬我军威。黄壁庄水库裂缝堵塞,石太铁路被堵列车疏通,嶂石岩旅游区3800名被困游客得解救,鹿泉市重灾群众转移,107国道排障……哪里有险情,哪里有恶仗,哪里就有身着迷彩服的子弟兵。
“滹沱河南大堤决口了!”8月7日,驻石某集团军接到省防汛指挥部告急电报后,火速调遣,星夜驰援。第一个到达决口处的是冒雨奔袭7小时的高炮旅1000多名官兵。此前他们已在岗南水库奋战了两昼夜。
“淮海战役一等功团”所在的某师上来了,开着隆隆作响的大型机械的工兵团也上来了。
洪魔在南大堤饶阳段撕开的160米宽的口子,抛投沙袋无济于事,堆砌石块杯水车薪。他们采取了从未有过的大胆方案:钢木结构,框架固定,一边搭架打桩,一边填埋石袋,由两端向中间合拢的施工法。
连续数日的浸泡、烈日暴晒,使得许多官兵发烧、腹泻、裆部溃烂,半数官兵的腿上和脚趾被石块等水下障碍物割出道道血口,痛肿淤脓。但是军旗依然高扬,士气更加旺盛。
这支英雄的部队,有700名官兵的家乡同样遭受了水灾,其中79名官兵的家就在咫尺之遥的饶阳县。站在齐腰的湍流中填沙固架的张士杰被堤上的民工认出后,告诉他家中已被洪水围困,他的老母焦急万分。部队领导准他回家抢险。他的回答是,这个关口我怎能当逃兵?!
在和平时期的这场考验面前,有三名子弟兵献出了生命。说起正团职军官张金垠的事迹,赞皇群众无不潸然泪下。8月4日,暴雨如注,山洪暴发。装甲兵指挥学院张金垠中校率领26名官兵组成突击队,解救县城附近被大水围困两夜一天的九名群众。张金垠指挥突击队员冲击两个多小时也未能抵达对岸。更大的暴雨即将来临,张金垠心急如焚,提出最后一个方案:由他背上绳索,强行渡河。战友们知道他闹肚子多日,身体虚弱,便争着要去。张金垠一脸严肃地说:“这是命令。你们要配合我行动。”说完一把抱过绳子,向激流中走去。只见他挥动手臂,劈波斩浪,头部在水中忽隐忽现,眼看距被救群众只有几米了,一个恶浪把42岁的张金垠吞没了。
战友们在下游5公里处找到张金垠的遗体。只见他头部多处碰伤,身上被树根紧紧缠绕……9次受奖、1次立功的张金垠说过:“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得随时能让人看得出来。”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共产党的干部舍生忘死树形象
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把一张沉重的考卷摆在领导干部面前。
“我们要尽快赶到受灾群众中间。不能乘车就骑车,不能骑车就步行,就是爬也要爬到受灾群众身边。”8月5日,革命老区平山43万群众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水蹂躏。天刚放亮,抢险回来的县委书记刘秀田召开县几大班子和县直部门“一把手”的紧急会议,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动员令。
“危急关头还是共产党的干部管用。”当石家庄郊区的群众看到发着高烧的区委书记李俊渠跳入围困群众的洪水中,搀老人下房,扶孩子上船时,啧啧称赞。当时,岳庄500名群众岌岌可危,李俊渠一面组织人力,一面和解放军手挽手在激流中搭起一条“绿色”通道。
“给我准备好棺木,决口了,我就不回来。”安平县县长石小琢甩给老伴的这句话,是他誓与北大堤共存亡决心的真实写照。说起他二次跳水、三次落泪、四夜没睡、八天未进家门的事来,安平群众无不动情。
滹沱河安平段大堤一直揪着省防汛指挥部的心。当泄洪量超过能力的时候,有关部门做好了决口的准备。被誉为“京津生命线”的北大堤,堤身质量差、明疾暗患多,尤其是建成后从未经受过洪水考验,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当4公里宽、1米多高的水头汹涌而来时,深谙这一“背景”的石县长拿起县电台的话筒高喊:“共产党员,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说完便跳入激流中。浪头冲击着堤底,为减缓坍塌的速度,他与干部群众急中生智,发明了伐树挂柳护堤法。33处险段和暗洞,得以及时补救。当水利专家获悉安平段没有决口时,击掌称奇。
连日来,记者在灾区穿梭,从险象环生的堤坝,从洪水围困的孤岛,从临时搭起的救助站,领导干部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的事例随处可闻。庄稼淹了,房舍塌了,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更浓了。灾民说:“困难再大,只要共产党的干部在,俺们怕个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