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开发区大有希望”——写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开发区并题词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2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开发区大有希望”
——写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开发区并题词十周年之际
皮黔生
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亲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视察,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视察中,他还发表了“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的著名讲话。弹指之间,那个铭刻在改革开放历史丰碑上的伟大时刻,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10年间,天津开发区广大干部群众在邓小平同志题词的鼓舞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没有要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文拨款,累计开发土地20平方公里,共批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2600多家,累计协议投资总额67亿多美元,协议外资额57亿多美元,把昔日寸草不生、满目荒凉的盐碱滩涂,建成了一个道路纵横交织、楼宇比肩而立、厂房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工业城区。10年间,天津开发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幅度均超过100%。国务院特区办对17个国家级开发区联网统计显示,到1996年上半年,天津开发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各开发区首位,并有较大的领先幅度。
一切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天津开发区干部群众遵循邓小平同志这一指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否有效,一切思路、措施是否得当的根本标准,积极促进生产力发展。
现代工业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化大工业这个根本环节不放。建区伊始,天津开发区就确立了“以工业为主”的产业方针,引进的50多亿美元的外资,绝大部分是工业资金;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90%以上是现代化工业企业;实现的数百亿元产值,90%以上是工业产值。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谋求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就必须理顺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整套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经济体制。天津开发区以改革总揽全局,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以依法保护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来保证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确立企业和政府间的正确关系;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聘任制来促进干部素质的提高和政府的廉政勤政建设,等等。上述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投资者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为全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天津开发区制定政策,着力引进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型产业,以推进全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比如,设立科技专项贷款、科技发展风险基金、科技人员奖励基金,在税收、用地、能源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建立推动高科技发展的科研机构,等等。截至目前,天津开发区名列前50名的大型骨干企业中,被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3家,经济增长总量中的科技含量正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天津开发区还采取帮助科技人员落户,解决科技人员家属随迁,给予科技人员较高报酬、福利,优先安排其住房等措施,吸收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现在,天津开发区拥有数十名博士和数百名硕士,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全区就业人口的34.2%。
学习吸收消化发达国家文明成果
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需要“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实现较快的发展,必须加快引进技术和资金的步伐。天津开发区把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发展的两大“龙头工程”,并致力于创建便于外资进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在已开发的20平方公里土地上实现了“九通一平”;为了吸引外资和技术,我们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制定和颁布了40多项区域性行政法规,形成了以法治区的管理体制;我们注重培养和建立了一支观念新、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干部队伍,优质便捷的服务赢得了投资者的高度信赖。
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我们还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有益的文化为我所用。然而,引进发达国家的精神产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我们按照小平同志一贯主张的“严格分析、鉴别”和“只能学习、借鉴,不能照抄照搬”的原则,对纷至沓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和文化产品,既不一概排斥,又不崇洋媚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实践证明,这种对外来文化严格鉴别、科学吸收的态度,对培育和形成天津开发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努力发挥开发区的“窗口”作用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新生儿,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犹如面对世界打开的一扇扇“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使世界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特区和开发区首先是“技术的窗口”。我们力求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大幅度地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天津开发区最大的20家骨干企业,都具有技术先进的明显特点,在我国某些行业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属于领先水平。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对产业配套要求颇高,因而辐射作用极强。为了给国外一些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我们穿针引线,多次组织国内企业为他们配套生产。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一批企业与一些国外企业合作后,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不仅有了稳定的产品市场,还初步实现了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天津开发区还是一个“管理的窗口”,不仅给国家创造出几百亿元的产值和几十亿元的税收,而且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崭新的区域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体制和机制。这种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往往更弥足珍贵。
天津开发区还努力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窗口”。这个国家级开发区能否高速、健康地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荣辱成败,也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形象。我们接待了一批批前来考察的外国政要、企业家和投资者,使他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性,看到了我们稳定的政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不论是对我国一向友好者,还是对我国素有成见者,凡来天津开发区考察过的,无不对这个小区,乃至对中国发出赞叹之声。
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一个地区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谋取发展,才能走上真正的振兴腾飞之路。天津开发区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态势。
在天津开发区这样一个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从涉外经济区域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点三为”的党建工作新思路,即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党的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党的工作要“为企业所需要,为员工所欢迎,为外商所理解”,探索出了一条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开展党的工作的新路子,在所有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党组织以其卓有成效的活动,共产党员以其堪称楷模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外商的理解和由衷的赞佩。同时,党的建设也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天津开发区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和区域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开发区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不仅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天津开发区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既吸收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天津开发区的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开发区把加强法制建设作为立区之本。依法治区、依法行政,是按国际惯例办事的主要体现,是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区域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精神文化品位。早在1985年,天津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等四项法规,从此揭开了天津开发区法制建设的序幕。10多年来,开发区管委会相继颁布了多项区域性行政管理规定,出台了劳动、医疗、住房、养老和待业等保险法规,形成了用法律制度规范和保障区内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及涉外关系的局面,有效地确立和保持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祥和的区域环境。
从小平同志视察到今天,天津开发区走过的10年发展历程,充满艰辛也充满甘甜,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收获果实也收获教训,不断探索又不断前进。如果说,当年小平同志题词之时,天津开发区的企业不过10多家,吸引外资不足亿元,“开发区大有希望”还只是一个时代伟人见微知著的远见卓识;那么,10年之后,“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预言,就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了。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个现代化的崭新城区将如璀璨的明珠升起在渤海之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