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中推进农业产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探索

  在改革中推进农业产业化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邵秉仁
近几年,一些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等组织方式,实行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这种把分散化的农户家庭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农业产业化的创新,为解决农业深层次矛盾提供了符合国情的重要现实途径。
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上实现两个转变的有效途径。其现实意义主要有:
(一)有利于将农民组织起来,抗御市场风险,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实际经验上看,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些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帮助农户躲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过程的有效的经营组织形式。
(二)有利于通过产业纽带的连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并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等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是构筑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上的,因而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的分工会越来越明显,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应运而生,这是千百万农民在农村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组织上的创新。
(四)有利于通过农业的集约经营和产业的扩展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大扩宽。而且随着一体化生产组织的日益完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
(五)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产业化促进了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的流动重组,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和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发展。
(六)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贸工农、产加销一体的经营模式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它把农村生产与城市市场联系起来,既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也保证了城市的供应,是城乡间一种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在空间上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向农村乡镇的扩散,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推进了农村工业化。
(七)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流动。分散的农户经营组织模式,无力承接金融组织的贷款,同时在土地市场发育尚不完备的前提下,以资产抵押的形式作为贷款担保,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抵押能力不足。农户经营和公司组织连接的产业化形式,从实践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为将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和金融推动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农业产业化要在原有的经营组织形式上实现制度创新,应解决农村经济现存的若干体制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应保证产业化组织经营利润的实现,其前提是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的支撑。但是目前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难以稳定支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全面展开。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结构性波动比较严重,易形成价格的大幅度涨跌;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不健全,缺乏稳定的宏观调控体制平抑波动;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未完全放开,市场化的产业经营组织不能在这些农产品上获取合理的收益;各产业部门的价格分配不尽合理,使第一产业的应得报酬偏低,使产业化组织的基础部门和第一车间的后续投入缺少稳定的利益支撑。
二是市场流通体制发育。农业产业化是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化的经营过程,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平等的竞争机制是产业化组织生长和发育的必要环境保证。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生产资料的供应体制到农产品的销售体制,都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
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集体土地尚未作为生产要素的基本单元计入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仅仅把耕地作为最大的福利保障,限制了耕地有偿流转,并在非农产业相对发达并有利于产业化实现的地区造成土地资源的荒芜和浪费。而耕地作为农业产业的资本要素不能进入市场,也限制了金融资本的介入,土地作为抵押获取贷款应是金融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方式,然而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滞后,使金融资本的参与难以实施。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当然要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好农产品商品基地,发挥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带动的作用等等,但是农业产业化表面上看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更多的是一个改革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打破各种束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旧体制,才能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比如深化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改革,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农业科技单位和技术人员更多地面向农业主战场,提倡兴办民间科研组织,为农民更多地提供新技术和新成果。
农业产业化建设,涉及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牵动环节多,政策性强。当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试点,以摸索经验,并且与已有的一些农村改革试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农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县级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等。
目前,实行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无论建立龙头企业,还是发展支柱产业,都要符合市场需求。要在认真研究市场发展和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防止盲目性。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主产的农产品也各具特色。多种形式、多样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由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如何选择,主要是看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只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促进农业实现两个转变,农民欢迎,各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都应予鼓励。可以突破所有制界限,实行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相结合;可以突破部门隶属关系,实行农工技贸各部门相结合;可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使生产要素按照规模经济和最佳效益目标合理流动和组合。龙头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合作经济组织,或市场中介组织,谁有牵动能力,谁就当龙头。龙头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也可以采取经济契约等方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共享经济利益,共担市场风险。
坚持自愿互利。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是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发展经济的内在需求,贸工农三者结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坚持自愿互利,不能违背生产者、经营者的意愿,用行政手段捏合。
坚持为农民服务,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能否为农民提供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益,分担风险,是产业化组织成败的试金石。龙头企业或组织,必须根据农民的需要,从改善生产条件、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生资供应、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企业与农户要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民利益。保障农民利益实质就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组织长远发展的利益。
要多部门配合。农业产业化综合性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一、二、三产业,而且涉及政策、立法、计划、体改、财政、金融、农业、工商、税收、供销等部门。在目前,我国市场体制发育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多部门配合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多部门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同制订农业产业化规划;二是共同研究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三是协调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重大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