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文学不泯英雄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3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文学不泯英雄志
包明德
如同战士坚守阵地,英雄保卫疆土一样,文学这个精神岗位历来也是多壮志,出英雄的地方。像屈原、鲁迅、闻一多,像歌德、雪莱、普希金,等等,就都是充溢着英雄风格的作家和诗人。有人概括说文学家算得上是“英雄”,印度圣雄甘地就称誉泰戈尔为“伟大的哨兵”。在一些国家,当哪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逝世时,往往被谥之以“民族英雄”而举国悼念。文学,在各民族的历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英雄意蕴和英雄作为也正是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
正因为具有英雄意志和英雄品格,优秀文学才能够激励人们投身于光明正义的事业,才带给人们鼓舞和启迪,才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生美好,才成为人们精神的重要寄托。在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在战场上牺牲的英雄,身边的遗物往往就是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或是他们喜爱的一本什么书。列宁在当年西伯利亚的流放生活中,枕边总是放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拿破仑酷爱歌德的传世佳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他不仅读过多遍,而且在金戈铁马的征程上,也随身携带着这本书。人们赞誉陈景润“移动了群山”。文学家同科学家一样,都要在混沌的生活现象中点燃起圣火,都在探索宇宙和生命的真谛。优秀文学对于人精神心灵或振聋发聩、或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恰如移动群山一样雄奇壮观。作品《英雄无悔》和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感奋着千百万公安战士的心灵,激励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无怨无悔地奋斗。文学艺术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不可或缺的,是无以替代的。
文学作品所体现的英雄精神,既见诸作品的文品,也体现于作家的人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来自时代的感召和生活的土壤,来自作家的理想品格和奋斗追求,来自作家崇高的责任感和良知,来自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体察,来自作家不屈不挠的意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既是屈原的精神和品格,也是《离骚》、《九歌》之魂魄。鲁迅一生有志于国人的文明优化和振作崛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着精神的守望,他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泰戈尔说:“真理是严酷的,我喜爱这个严酷,它永不欺骗。”正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现实的关注,对人民的同情,促使他披着硝烟创作出光辉的诗篇,成为伟大的精神战士。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成英雄,作家和诗人没有多少个鲁迅、泰戈尔。只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扑朔迷离的生活和文学潮流中,砥砺文学的英雄意志,撑起文学崇高的这杆坐标,回味一下文学的神圣和庄严,有利于人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学的意义、功能和作用,有利于鉴别某种偏颇的理论调门和创作倾向,有利于文学自身克服某种“自卑心结”和浮躁情绪。有人推断说当代中国文学“已开始嘲笑诗情,嘲弄悲情,嘲弄崇高,许多小说家的审美兴趣从英雄王国移向侏儒王国、痞子王国”,“悲感已被颓感所代替”等等。肯定或助长这样一种创作倾向,就失去学理意味和客观准则,倒像是揉搓撕踩文学,拿文学来怄气撒野。若真这样,文字废料和精神垃圾就要泛滥,文学就要被冲向死角,文学那永恒的魅力和神圣的使命就会被湮灭。
“板桥不见虹桥在,无数青山分外明”,经济的竞争,伴随着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竞争。视点转移,不意味着精神的迷失。越是宽松自由的生活,越需要精神的脊梁。多元的文化状态,才更需要指点迷津和整合的呼喊。有着光荣传统的中国文学一定能占领时代的制高点,放射更加壮美的光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