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让电站和工厂连结起来——记东北超高压送电线工程的修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3-18
第2版()
专栏:

让电站和工厂连结起来
——记东北超高压送电线工程的修建
 培蓝
在辽阔的东北原野上,一条二十二万伏超高压送电线,越过无数高山,跨过许多河流,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原,把松花江畔的动力基地和鞍钢、沈阳、本溪、抚顺等城市的许多工厂连在一起。多少万部等待电力的机器转动起来了,多少新建的工厂和矿山,也能够得到充足的电力,迅速地发展起来。
这条线路是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之一,全长三百七十公里,经过三个省,沿线高山峻岭很多,施工非常困难。但工人们却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内,安装了九百一十九座铁塔,架设了两千一百八十吨像甘蔗那样粗的钢心铝线,提前完成了全部工程任务。一
整个工程是从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五日开工的。因为任务紧急,当时只能采取一面设计,一面施工,前后交错进行的办法,这就给施工造成了很多困难。开始工程进度很慢,到九月底,打基础工程只作了百分之三十九;但是,其余百分之六十一的基础工程必须在十月份作完。否则,地面封冻,根本不能进行基础工程。而基础工程完不成,超高压送电线就架不起来。职工们知道了争取时间的重要意义,普遍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这种线路工程和建筑集中的工厂、楼房根本不同。它的工地散布在一条漫长的线上,一班工人今天在这里打混凝土,明天就要转移到十公里、二十公里甚至三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搅拌混凝土的机器,不便经常移动,于是只能使用小型的手工工具。但这种工程的混凝土工作量却是很大的。全线九百一十九座铁塔,每座铁塔需要四个基础,这就要打三千六百多个基础,浇灌九千三百立方公尺混凝土。
混凝土工程进到高潮时期,有六千多人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二是支援这一工程的农民和其他厂矿的工人。他们和担任全部修建工程的东北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工人一起,想尽了各种办法,创造了各种工具,保证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些铁塔座落的地方有流砂,他们就用木板把四周围起来,跳在中间工作。有些地方是岩石,他们就采用苏联“坚石爆破法”,把岩石炸碎,然后施工。有些铁塔座落在高山顶上,山势险峻,无路可通,他们就和“智取华山”影片中的侦察员那样,抓着绳子攀上去。四十四号铁塔地基,挖坑时遇到了大水,工人吴志想办法堵水,堵不住,他就用瓢往外舀,舀不完,又用两台水泵抽,也抽不干,于是全班职工便跳下水坑,拿着所有可能利用的工具舀水,这样又舀又抽,终于将水弄干了,开始浇灌混凝土。
打基础工程进入紧张的十月后,各个环节都紧张起来了。材料员订出计划:“火车运来材料,马上把料配好。”汽车司机们说:“材料配好了,立刻运到工地。”安装铁塔塔脚的工人提出:“只要材料来了,一小时也不让它停下。”运输工人创造了各种小木箱,背着水泥、砂子和水,迅速地运送到工地上。三○一工程队双河镇材料站的工作人员,过去配三基塔需要四、五小时,现在一小时就配好了。一百五十一号铁塔座落在一个笔陡的高山上,没有办法运送材料。运输班长周尚海利用工地上现有的铁索和滑车,创造了一个“高山运输飞车”,把材料筐挂到滑车上,运到山上。一切类似这样的创造,都保证了工程的迅速进展。
开始时,工地的极度分散,曾经给工程领导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工程指挥部虽然设在线路的中心,但距两端的工地仍是很远很远,布置一次任务,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传达到工地。后来,指挥部的负责干部从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中受到启示,立即加强了通讯设备,每天,通过电话传达指挥部的意图,了解各个工地工作情况。这样,全长三百七十公里线路工程,完全变成一个呼吸相应的整体,到十月三十日晚上,全部混凝土工程胜利完工了。二
十一月,东北完全封冻了。平地的雪都有膝盖深,高山上的雪更厚。工人们在雪地上开始安装铁塔的工作。
这九百一十九座铁塔,都是螺丝结构。塔型共有十种,最高的有四十六公尺,重十六点四吨。铁塔中心线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有的不能超过两千分之一。
组装铁塔是把多少块不同形式的钢板对起来,看起来好像并不难,但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东北送变电工程公司绝大部分工人没有作过这个活,有些工人开始都不敢上铁塔上去。指挥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九五三年一月份开始,开展了铁塔练兵运动,参加这个练兵运动的共有八百多工人。
指挥部准备了六座铁塔钢材和六个铁塔模型。职工们每天一早起来,就分组练习组装铁塔,他们好像小孩子玩积木似的,垒一个样子,哗啦哗啦拆掉再垒,就这样拆了垒上,垒上又拆了。上午反复组装几次后,下午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参加各小组开会讨论,研究组装方法中的优点和缺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第二天又用另一种办法组装。老工人苏云龙等三人,白天和大家一块学习组装,晚上他们把模型搬到宿舍里研究。过去曾参加过伪满修建超高压送电线工程的老技工杨兆清,白天黑夜琢磨,他根据苏联“整体立塔法”的先进经验,又根据工地的地理条件,创造出了“双抱杆整体立塔法”。有的小组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研究创造了
“分解立塔法”等组装铁塔方法。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结合起来,就变成了无穷无尽的力量。通过短短两个月的学习,绝大多数工人都掌握了组装铁塔的技术,这给正式安装工程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正式安装工程开始以前,指挥部又集中了全线路的工地主任、班长、组长、老技术工人共一百多人,选择了不同的塔型,不同的现场,先组装三座铁塔,使大家进一步熟悉操作规程,掌握质量标准。“试点”结束后,全面展开了组塔工程。
凛冽的西北风卷着雪片,像针一样地刺在人们的身上。工人们为了争取时间,白天晚上连续工作。他们的汗水浸到棉衣外面,很快结成薄冰;体温又把薄冰融化,水柱不断沿着皮肤流下来。但他们靠着一颗火热的心,战胜了风雪和严寒。有一次,孙克俭班的工人,刚刚走到工地上,天下雪了,越下越大。党支部书记劝大家停止工作,他们说: “下尖刀也挡不住我们,什么时候装完这座铁塔,什么时候回去!”指导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白天黑夜坚持工作。
开始时组装铁塔的效率不高,一般型的铁塔要用三天时间,结构复杂的特殊型的铁塔就要用五六天。职工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不少先进工作方法。孙克俭班的工人们创造了平行流水作业法、交叉流水作业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班原计划组装十四座铁塔,结果他们组装了十八座,超额完成了任务。
王喜春领导的组塔班,在工地分散、人力不足、技术条件很低的情况下,保证完成了任务。开始,组里临时工人不懂得螺丝尺寸,往往拿错了影响工作进度,王喜春就和老技工一起研究,把螺丝分别堆成堆,再标上一、二、三……记号,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又研究创造了“双绳绑抱法”,过去组装二十五点六公尺高的某种型铁塔时,需要两三天,采用这个办法,只用九小时就装完了。因此,他们班连续两次获得优胜班的光荣红旗。
在这些先进人物和先进小组的带动下,组装铁塔工程效率迅速提高了,由开始三天组装一座提高到平均每天组装一座,一些结构复杂的特殊型的铁塔,也由开始五六天组装一座提高到三天组装一座。整个组装铁塔工程,实际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质量完全合乎国家要求的标准。三
架线是全部工程最后的一个环节。在复杂的地形上,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实行高空作业,架设三条沉重的甘蔗一样粗的钢心铝线,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试作以前,指挥部曾组织架线的干部和工人学习了苏联“空中放线法”、“三线紧线法”等先进经验。当时有些老技术工人认为地形太坏,同时架设三条线,简直作不到。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修筑松抚送电线路时,是把线放在地上,然后再往上吊,架了一条架一条。但是,钢心铝线一卷就有一千二百公尺长,两千四百吨重,如果采用旧的架线方法,既浪费人力,又浪费时间;而且,铝皮很软,采用旧的架线法,很容易把铝碰伤磨坏,采用苏联的先进经验,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些缺点。
架线工程开始后,全线立刻紧张起来。放线工人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三行,拉着钢心铝线,小心地不让它挨着地面。架线工人按照苏联先进经验,在铁塔上安装了“四轮滑车”把线放在滑车上;拖拉机手开动了机器,机器轰隆轰隆地运动着,牵引着钢心铝线慢慢前进。压接工人早准备好“水压机”,在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压接钢心铝线的接头。紧线组的工人们拿着“弛度板”和“经纬仪”,仔细测量电线弧度。
在严冬实行高空作业,那是很困难的事。工人们虽然戴了手套,但是还没有爬到铁塔的一半,双手就失去知觉了,他们就把“安全带”或“安全筐”挂到铁塔上,承担起全身的重量,然后放开双手搓一搓,再继续往上爬。架线组的工人爬上铁塔,还必须爬到悬垂在铁塔上的一串串的磁瓶上工作,正如工人们开玩笑时说的:真像杂技团的演员走钢丝一样。但他们是架钢线,全身用“安全带”或“安全筐”吊在铁塔上,只能上身动,下身却不能动,这样一连工作四、五小时,上半身汗水淋漓,两条腿早冻僵了。就这样,他们在七十三天的短时间内,在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全部完成了架线工程。四一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星星布满了天空,大地一片寂静,人们早已睡熟了。可是,建筑二十二万伏超高压送电线工程的全体职工,却紧张地、兴奋地在辽阔的雪地上等待着。此刻,丰满的电力就要通过这条线路输送到南满去。指挥部为了防备万一发生事故,还组织了十个抢修队。这时,工地上三个人一堆,五个人一伙,有的在兴奋地交谈着,有的在镇静地等待着,年青的工人们在跳着唱着。午夜十二点钟,高空电线响起了“唰、唰”的声音,人们高声欢呼“电来了”,“电来了”,几百双眼睛在瞅着电线,抢修队的工人们,个个都在紧张地检查着,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一个冒火的地方。职工们笑了,他们胜利了!(附图片)超高压送电线竣工,施工单位和生产单位正在进行验收。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