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文学史的新收获——复旦版《中国文学史》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3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史的新收获
——复旦版《中国文学史》评介
张世昌
时间,以严酷的方式淘洗着文学作品,而漫长的历史,已使文学家族累积的名篇足以支持这样的结论: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在于其感情打动人的程度;而其动人的程度则首先在于这种感情在多大程度上是否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一般本性”。
今年,由著名学者章培恒教授和骆玉明教授主持的新编《中国文学史》(三卷本,110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热销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这部著作中,从文学的价值规律出发,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梳理。一向不被重视的汉代辞赋和六朝诗歌受到了高度评价;一些在过去史著中备受推崇的作家作品,新版编著者从“史”的眼光舍取,比如对唐宋诸家散文,对清代偏重思想学理的作家作品,都围绕着文学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建构方面,在思想内涵同艺术形式的总体上评价。恰如主编之一的章培恒先生认为:“一部文学史所应该显示给人们的,应是文学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它是在怎样地朝人性指引的方向前进,有过怎样的曲折,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通过怎样的扬弃而衔接起来并使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在艺术上怎样创新的更迭,怎样从其他民族的文艺乃至文化的其他领域吸取营养,在不同地区的文学之间有何异同并怎样互相影响,等等。”
因此,新编《中国文学史》在其所致力的描述文学与人性关系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上,无疑是相当通俗透彻和成功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使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达到这样的深度:不但能够给予具体的文学作品以恰当的评价,而且能对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符合实际的、最具概括力的描述——优秀的作品总是能深刻揭示人生面貌,文学的进步是与人性的发展同步的。
以中国的小说发展史为例,新编《中国文学史》指出,倘把从元末至清末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两拍”、《儒林外史》、《红楼梦》、《海上花列传》排成一个系列,就可发现其发展趋向是传奇性不断减少,故事情节逐渐淡化,人物性格越来越平凡,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越来越富于真实感。显然,这种发展是人们自我关注、自我审视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
在对文学史进行编年断代的评述之时,著者不同于一般史著,尤为注重“论”的分量,勾勒一个时期文学状貌,以论说阐述带史料史实的列举。
文学史的任务自然是“清理和描述文学演变的过程和探讨其发展规律”,但这种演变过程和规律的探索,以及对文学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的确认,对于文学创作本身无疑也有重大的启示作用。这是新编复旦版《中国文学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