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试论农业投入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4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商榷

  试论农业投入机制
徐三保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农业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农业徘徊、农产品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实现“九五”农业增长目标,关键在于落实农业投入。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谁来投?靠谁投?政府要农民投,农民盼政府投,上面要下面投,下面等上面投。所以,这是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发展农业企业的探索和实践来看,政府、集体、农户合理分工,综合配套,并使政府投入制度化,以政府投入带动集体和农户增加投入,农业投入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1.正确引导农户的投资行为。农民在农业投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前几年粮价不高,农民也能保证种子、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两年粮价提高后,农民不仅对承包土地的投入明显增加,而且对农业科技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也有所动作。但是,农民的投资行为有其特定的取向,突出地表现为局限性和趋利性。经营规模有限,加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投入只能是以生产性投入为主,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生产领域方面。而那些诸如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较大项目,农民大都没有投入能力,也不愿去投入。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农民的投入完全建立在增收的基础上,只要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减少了其收入,投入也将受到抑制。因此,在现阶段认真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农户增加投入显得尤为重要。这首先就要千方百计保证农民增收,使农民每年都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维持上一年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政府部门要引导农民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农民劳动积累集中起来,统筹安排,用于长效性项目的投入,效果就比较好。目前,要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也应着眼于延长期限,扩大规模,为农户增加投入创造稳定的环境。
2.增强集体的积累投资功能。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农业物质投入的规模和结构与集体积累密切相关。那些乡村范围内的公益性投资,政府财力有限,无暇顾及,农民也不可能投入。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的投资能力尤为重要。联产承包后,纯农业的积累方式起了变化,过去以集体积累为主,现在以分散积累为主,再靠这部分来投入农业,不可能在增加投入方面有多少作为。然而,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及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决定了农业积累方式应该多元化。尤其是非农产业更应发挥对农业母体的反哺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合作基金制度,管好用好原有的村队积累资金,使这部分资金既支持了农业,又得到了增值;其次,实行以工建农,以工带农,以工补农的制度化,乡镇企业、非农经营单位、个体私营经济和使用农民工的城镇、国有企业应按一定比例征收费用,集中起来作为集体积累。再次,完善公积金制度,村组继续按比例征收公积金,其一大部分(如30—50%)列入农业合作基金,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仍用于土地复垦和农业综合开发,做到“取之于土、用之于土”。这样,在新形势下,集体的积累投资能力就可以得到强化。
3.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决定了其必须对农业投入有大作为。特别是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要靠政府去组织协调,甚至要靠政府投入。因为,目前农业还是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工农产品剪刀差依然存在,农民难以获得平均利润,即应有的经济效益,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等等。从产权关系看,农民在联产承包中获得的土地使用权还没有真正法律化,即使将来真正做到了,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政府代表集体管理土地。既然如此,政府投入也就天经地义。当然,这种投入主要是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条件改善了,土地必然增值,取得相应的回报只是迟早的事。
现在看来,政府投入必须发挥其本身应有的调节性功能,即协调农户、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投资行为。这方面,地方政府尤其县级政府可做的事情很多。诸如可以通过典型引路,在科技、新农机推广等方面对农户产生示范作用;诸如可以通过配套投入的形式,规定出资比例,调动集体和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善于运用税收、信贷等手段鼓励农民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从现实看,改进政府的农业投入行为,必须首先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大农业投入的方针。因为,在目前农业效益低的情况下,农业在一些人眼中是没有多少位置的。这个指导思想不端正,根本谈不上投入。其次,财政要专门拿出一块,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农业投入。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把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返还的全部以及地价收入、物价风险基金和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农业发展基金。从我国的一些县、市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建立了这一制度,使农业投入有了稳定的来源,投入的重点在水利、农技、农机和多种经营,投入的效果主要是带动性和长效性的。因而,较好地完成了农业保供增收任务,并使其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