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光辉永存的高尔基——纪念高尔基逝世60周年并访陈寿朋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4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光辉永存的高尔基
——纪念高尔基逝世60周年并访陈寿朋教授
战吉志今
高尔基,这个曾经在我们心海里掀起过巨大波澜的伟大作家,曾放声讴歌海燕,预言无产阶级革命暴风雨时代的来临。他笔下那些不朽的艺术形象,曾哺育过我国几代热血青年。和他同时代的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这样写道,从高尔基和他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俄国人的力量,俄国人的健康的东西以及这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和整个面貌。
然而,就是这位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伟大奠基人的高尔基,近年来却渐渐被不少人淡忘了,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也似乎被岁月蒙上了尘埃。今年6月18日,是高尔基逝世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怀着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也带着若干疑问,笔者拜访了我国著名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
陈教授研究高尔基近40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大半辈子的生命全奉献给了高尔基研究,出版高尔基研究专著和译著10多部。现在,他作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专职委员,虽公务繁忙,仍时刻眷恋着中国的高尔基研究。刚刚落座,陈教授便以他诗一般的语言倾诉起对高尔基的景仰和热爱。他说,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高尔基这个名字,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团火。没有一个作家像高尔基那样影响了他的一生。
当问到在今天纪念高尔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时,陈教授娓娓答道,高尔基在其伟大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它不仅属于俄罗斯,也属于全人类。在当前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高尔基的精神遗产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值得我们格外珍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看,高尔基的遗产,特别是他那魅力永恒的文学遗产,无疑是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吸取和弘扬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高尔基的精神、人格魅力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传统,将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角度看,高尔基的美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更有着特殊重要的启迪意义。说到这里,陈教授扶了扶他的金属框眼镜,缓缓地做了如下的简要概述。
首先是高尔基美学思想中催人向上的理想精神,对当前我国文学创作中贬抑理想,否定崇高,无批判地展览丑陋的倾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早在20世纪初那种极端黑暗的年月,高尔基就认为,文学应当激发人的自豪感,鼓舞人们去反抗丑恶的现实,号召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说:“我的任务就是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就是告诉他,在生活中他是最优秀、最有意义、最宝贵、最神圣的,除他之外,再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了。”高尔基反对在平庸生活的垃圾中翻找人的愚昧和丑恶。他在自己的文集序言中指出:“我25年来工作的意义就在于:热切地希望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高尔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那支天才的笔,为我们留下了《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之歌》等洋溢着清新、健康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在他的作品中,歌颂深藏于底层人民中的真善美的同时,也刻画了市侩们的丑恶嘴脸。但在高尔基的笔下,描写这些庸俗的东西,为的是要消灭这些东西。
其次是,高尔基创作中鲜明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我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文学界,不时有人提出,文学要远离现实,远离时代,回到文学自身。在此主张影响下,一些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作品,被视为层次不高的应景之作而受到嘲讽。高尔基则用他的创作一再证明,真正伟大的作家,必须通过他们的作品,艺术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表达时代和人民的迫切愿望。失去了这种与时代生活的血脉联系,文学的思想品格就会降低。我们从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母亲》等充溢着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之作中,多么清晰地感受到了新兴无产阶级以豪迈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时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一代文豪茅盾曾作过这样的描述:“他(高尔基)在当时的文坛上吹进了新鲜的活气。他的同辈所不能理解的那时俄国民众的心——他们的苦闷,他们的希望和他们的理想,都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活泼地跳着。”
第三是,高尔基通过其创作和评论阐发的关于文学艺术的许多重要思想,在今天依然富有新鲜的魅力。如关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他明确指出,青年作者要更接近生活,不要把自己的灵魂关在自己做好的笼子里。无产阶级作家只有投身到生活的激流中,深入到火热的斗争里,才能捕捉到革命的精神,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他自己的那些不朽之作,正是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并深入体验的结果。高尔基还非常注重文学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他指出:“如果文学家抱了教导人的目的,他就应该用形象、事实来教导人,应该通过事件的对比,通过主要感情和性格的冲突来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矛盾。”这对我们今天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具有警示意义,要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思想作用,必须以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在提高艺术性上狠下功夫。此外,关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关于艺术典型形象特别是无产阶级新人形象的塑造,关于对文学语言美的追求,关于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都对今天的我们,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当问到对高尔基晚年的评价时,陈教授神色凝重地说,“8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尔基的祖国首先刮起了一股武断否定的风。有些人抓住只言片语,凭借一知半解便指责高尔基是“双头海燕”。事实胜于雄辩。我在《高尔基的晚节及其他》中作了回答。”在这部专著中,陈教授通过翔实、科学的引证和分析,满怀深情地指出:“高尔基是一位真正的战士,他像丹柯一样,把自己燃烧的心托在手上,在真理与正义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即便在他年近古稀的时候,不管精神负担多重,内心痛苦多深,他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访谈已进行了一个上午,陈教授的讲述依然那么动情,我们听得依然那么入迷。看着我们,陈教授微笑着说,高尔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进步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可以告别苏联,但不能告别高尔基。真正闪光的东西,能经得起时光的砥磨,决不会被岁月的蒙尘所长期遮蔽,高尔基思想和创作的光辉,将永远照耀我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