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青藏线的绿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4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青藏线的绿色
冯文超
高原上也有不少蓊蓊郁郁的原始森林,色彩凝重,博大深邃。
十几年前,我骑马到过青藏高原的玉树州一林场,那里离云南境内不远,群山苍翠,生长的几乎都是云杉,从山底绵延到山顶,密密匝匝的。
但是,你把高原与内地森林相比较,反差就很明显,前者在水分含量及色彩鲜艳上就比不上后者,而且生长也较缓慢,这和高原的干旱、降雨量小、缺氧等地理条件有关,拿高原人与内地人相比较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别,但是你来到高原,就会佩服高原的人和树,他们的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会令你惊叹不已。
我在林场逗留了一天,到山上看伐木工人工作。他们的伐木方式很原始,手锯斧斫,这种场面会使你想起《诗经》里描绘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如那些远古的先民们一样,这些剽悍的藏汉工人们边伐木边唱歌,山谷传音,声音优美,如林涛汹涌,山泉滴音:
山下种青稞的小姑娘呀,
你长大了要当新娘,
山上的小松树啊,
你长大了要当栋梁……
是啊,树木成梁,做擎天柱,支撑广厦千万间;做摇船橹,击水飞舟。去派做各种用途,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不成材的树,会被鄙视为“歪脖子树”,不成器,充其量只能填填灶炕。可见树木也是以成材体现自身价值的。
这种理论当然正确,可也未必完全。如果你到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青藏线上走一走,见到那里的树,你会有另外一种概念:不成材的树同样伟岸,也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而且更具有一种牺牲奉献精神。不信?让我们沿着两条锃亮的钢轨一步步走进青藏线吧,首先你会感到胸憋、气喘。有诗云:
青藏铁路线,
海拔三千三,
南昆仑,北祁连,
戈壁荒漠伴两边……
难怪曾有内地朋友感叹:在这种地方生存,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这里的绿色珍贵,你来到沿线工区、小站、家属区见到所种植的树,大多不成材,低矮孱弱,有如营养不良的孩子,但是它顽强地生长,杈枝发叶,春绿秋黄,报告着四季消息。在这里它和人生死相依,人们望望它,无形中像给血液里带来许多缓冲剂,心情稳定许多……
在这高寒缺氧,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长成一棵树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自豪啊!
当初人们在茫茫荒漠中掘井100多米取水,从放牧点找来羊粪,从能生长低矮荒草的地方取来土,一点点精心培育,终于使这珍贵的绿色如朝阳冉冉升出地平线……
在青藏线中部的德令哈工务段,新分配来六十多名姑娘,为了绿色的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她们办起了女子林场。那里的地质资料表明:这是柴达木盆地的卵石沙土层,树木难生长。就说挖树坑吧,有些人雇民工以两元一个坑报酬,而无人干。这些姑娘们硬是一镐头一镐头刨出几百个树坑,手上的鲜血染红了镐把。她们劳动累极时就往地上一躺,土坷垃、卵石硌着都感觉不出来。读过安徒生《豌豆公主》的人知道,厚厚的被子下有颗小小的豌豆粒公主都觉得硌。
她们不是公主,是青藏线上的铁路工人,硬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绿色,给戈壁滩佩带上一条美丽的项链。如今,她们大多嫁给沿线的铁路小伙子,为人妻母,这片绿色,也融进人们心胸,永远涛声喧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