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长岛:耕海牧渔兴宝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4
第8版(摄影)
专栏:经济纵观

  长岛:耕海牧渔兴宝岛
岛还是这个岛,人还是这些人,海还是这片海。然而,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全县由人均生产总值2800元到2.7万元,更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海洋资源综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这就是山东省长岛县。
用长岛人自己的话说,长岛富就富在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了对大海索取与回报的最佳结合点。80年代中期,长岛县委、县政府率先提出“耕海牧渔”发展战略,由猎捕型渔业向农牧型渔业转变,走“以养兴渔,以渔兴岛”之路。
他们首先营造良好的海底生态环境。从1986年开始加强对海洋大环境的保护,对污染重、耗能高、用水多的工业项目实行“三不上”原则,使海水一直保持在国家规定的一级水质标准。从1994年起,他们又根据养殖物种对藻类的需求,实施“海底森林”工程,对沿海滩涂、无居民岛、礁进行了全面的人工藻类培殖。这不仅使贝藻间形成了互补,有效地衔接了海洋生物链,而且为自然生长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长繁衍的栖息地和防御敌害的避难所。在此基础上,长岛人掀起了海水养殖的“四大工程”:即养殖海带的“捞铜工程”,养殖扇贝的“捞银工程”,以鲍鱼为主、多品种养殖一齐上的“捞金工程”以及海洋生物、药物开发的“捞钻石工程”。
目前,一个陆上、海上、海底养殖一齐上,国营、集体、个体、合资齐开发,贝、藻、珍、鱼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农牧型海洋开发格局已经建立起来,形成了70多万亩海上“蓝色牧场”。李鹏总理视察长岛后即兴赋诗:“绿叶顶上一片红,碧水波涛托蓝空,蓬莱海外捞金银,当代八仙显神通。”
长岛人的富裕是“以干为本,以苦为荣”的结果。昔日环境恶劣的荒岛,今日披上了绿装,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4%,并形成了“人爱鸟、鸟护林、林涵水、水养人”的岛陆良性生态圈。屋檐接水和地下积水的“藤上结瓜”是长岛人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而发明的有效办法。围海造滩,既处理了贝壳垃圾,又拓展了陆地面积。长岛的干部和群众就是这样在生产实践中一面寻找经济增长点,一面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1、山东师范大学与长岛县合办的海洋食品研究所成为“捞钻石工程”的技术骨干单位。
2、绿岛碧海蓝天构成了长岛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为了加快实施“捞金工程”,县委书记宋修武(左)经常深入到海珍品养殖场与鲍鱼专家于永平考察苗种生长情况。
徐殿春孔宪浩文石其鹏陶源明图(附图片)
↑绿岛碧海蓝天构成了长岛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为了加快实施“捞金工程”,县委书记宋修武(左)经常深入到海珍品养殖场与鲍鱼专家于永平考察苗种生长情况。
↑山东师范大学与长岛县合办的海洋食品研究所成为“捞钻石工程”的技术骨干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