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哈尔滨:在音乐中远播声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哈尔滨:在音乐中远播声名
哈尔滨日报记者杨晓平本报记者董伟
第二十三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大幕已经缓缓落下,在幕起幕落间,人们对哈尔滨又有了新的认识。
——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院长王世光说,哈尔滨市有着浓郁的音乐氛围和良好的群众音乐基础,本届音乐会规模之大、作品之精、效果之佳在全国罕见。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剧作家江沅球说,哈尔滨全民热爱音乐,观众的欣赏水平堪称一流,希望哈尔滨能建成全国的音乐基地、音乐名城。
——辽宁省芭蕾舞团演员、’96全国声乐比赛三等奖获得者陈莉君说,哈尔滨让音乐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让音乐给城市定位,在全国独树一帜。
在音乐会上,哈尔滨孩子的出色表现为哈尔滨音乐名城建设做了深刻的注解
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的孩子引人注目。人们说,音乐会不仅是艺术家的舞台、群众参与的舞台,还是哈尔滨的未来——孩子们的舞台。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为哈尔滨音乐名城的建设做了深刻的注解。开幕式上,100个来自中小学的小提琴手与艺术家共同演奏《友谊地久天长》,让人难以忘怀。尽管他们的演技还很稚嫩,尽管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太到位,但毫无疑问,这些孩子为本届音乐会打上了更为鲜明的“哈尔滨”印记。
让外地人折服的是《花儿朵朵》专场,一个城市能有这么多具有相当演奏水准的孩子是他们想不到的。孩子们既能演奏一般曲目,也能演奏名家名作,无论是技法还是音乐感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地人还夸哈尔滨的孩子有“灵性”。歌剧《图兰朵》中有部分童声伴唱,市少年宫的16名学生被选为伴唱小演员,仅几天的时间,孩子们不但背下了从未接触过的意大利语歌词,而且在表演时能很快进入角色,与大人的表演融为一体。
舞台上的孩子是哈尔滨音乐教育成果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至少有5万少年儿童在学习钢琴。在去年的全国钢琴考级中,哈尔滨有近4000名考生参加。无论是买琴还是学琴,费用都很高,但家长和孩子的热情很高。许多家长并不指望孩子今后成为音乐人才,更多的是想借此培养孩子的素质。
孩子们的表现不但证明了哈尔滨音乐土壤的“丰厚”,也证明了一种文化选择的正确。他们是哈尔滨建设音乐名城的希望,正如王世光所说:“有了这样的孩子,音乐名城将不是空话。”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培养了市民对音乐的感情,锤炼了大众良好的艺术素质,营造了哈尔滨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今年4月,音乐会组委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否会因倡导高雅音乐而失去观众?事实证明,今年的音乐会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应者云集。
音乐会开幕的当天晚上,五十多台“花车”组成“花车游”,全市有百万人冒雨观看“花车”,经历过这一场面的人无不为之震撼。闭幕的当晚,江畔十里长堤的“消夏晚会”又为群众摆开了舞台,上千名演员参加演出,数十万人观看。
几位外地记者惊叹,开幕有“花车游”,闭幕有“消夏晚会”,“哈尔滨之夏”为群众提供的艺术活动空间如此广阔!在加盟“哈尔滨之夏”的’96全国声乐比赛中获民族唱法一等奖的吴碧霞,对哈尔滨市民全力支持音乐会的热情感慨万分。出门打的,司机向她介绍“哈尔滨之夏”,演出之前,剧场经理帮助她做发型。她说:“看得出,哈尔滨人是将‘哈尔滨之夏’作为节日来过的。”
群众的参与热情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风范也出乎人们意料。哈尔滨歌剧院演出《交响音乐会》时,青年宫一至三楼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观众配合默契。指挥家郑小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对哈尔滨的观众很满意。”歌剧《图兰朵》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演出时每到高潮,观众都有所反应,演出结束时,掌声长达10分钟。这既是对艺术家的褒扬,也是市民自身素质的良好体现。参加演出的艺术家们流着眼泪说,这种情形在国内很少看到,哈尔滨的观众真是太好了。
今年6月是哈尔滨的音乐普及月。各专业团体利用业余时间为市民无偿演出,利用各种场合给人们讲解音乐知识。全市7区5县(市)精心策划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小提琴专场、卡拉OK大赛、消夏晚会比比皆是。道外区别出心裁的邻里楼台对歌,因其形式新颖和参与方便,受到市民称赞。
当音乐艺术教育走出学院、团体,面向大众的时候,它的生命力无疑会更加强大。正是几十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培养了市民对音乐的感情,锤炼了大众良好的艺术素质,营造了哈尔滨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年复一年的“哈尔滨之夏”,靠音乐的力量传播哈尔滨的美名,使哈尔滨收获着扩大开放的成果
哈尔滨与音乐结缘,一方面得益于哈尔滨人的天分,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外部条件。
本世纪初,有几十个国家的十几万侨民在这里经商,哈尔滨也就成为欧洲音乐传入我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党曾派大批艺术团体及文艺工作者来哈尔滨开展文艺工作,给这座具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注入了革命的音乐精神。
1961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采纳张权、李书年等著名音乐家的建议,举办了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从此,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便成为与上海之春、羊城花会齐名的国内三大音乐盛会之一。30多年来,从哈尔滨走出近千名歌唱家、演奏家,李双江、金铁林、郭颂、冯少先等都是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走上全国乐坛的。大批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著名的《乌苏里船歌》、《我爱你,塞北的雪》等也是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传唱开来的。
历时35年23届的“哈尔滨之夏”,不但确立了哈尔滨在全国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地位,也使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更为鲜明突出。哈尔滨要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经贸城,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元文化,建设音乐名城应该是其重要内涵。
第二十三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动作不同凡响:音乐会由原来的地方承办变为市政府与国家文化部共同举办,这标志着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为全国性的音乐活动。这显示了哈尔滨人的深邃眼力。
音乐除了具有艺术的魅力外,还具有另外一种神奇的力量。郑绪岚一曲《太阳岛上》使哈尔滨成为国人乃至外国人向往的地方,已让哈尔滨人领教了这种力量。年复一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正是靠着音乐的力量使哈尔滨收获着声名远播、扩大开放的成果。
然而,谈到如何通过音乐塑造城市风格,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说,一个城市要有一个城市的精神。通过音乐基地建设形成城市风格,不是举办几届音乐会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做长期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群众的参与才是音乐艺术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只有使群众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才有专业团体水平的提高,才有取之不尽的后备人才,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城市的音乐氛围,才有城市整体水平的提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