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毛泽东过娄山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5
第4版(副刊)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毛泽东过娄山关
张智
一九三五年二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二渡赤水,回师黔北,直抵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遵义城北一百里路左右,为黔北之咽喉要塞。南拒黔桂,北控巴蜀,公路盘旋而上,宛若蛇行,山峰若斧似剑,直刺苍穹。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贵州军阀王家烈妄图凭借娄山关阻挡红军。二月二十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向娄山关、板线一线的守敌发动了猛烈进攻,歼灭黔军四个团,一举夺下娄山关,从而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
就在从习水、赤水转向桐梓和遵义的这段路途中,毛泽东与红军将士一起步行翻山越岭,涉河过溪,白天指挥红军行军打仗,晚上还要看书熬夜。当地老百姓看到毛泽东为了劳苦人民翻身解放如此劳苦,心里非常感动。在他动身由新站到桐梓过娄山关的时候,几个老百姓自发邀约起来,扎了一乘滑竿,一定要抬毛泽东过娄山关。
毛泽东同志看了看那乘细心编扎的滑竿,感动地笑了。他拍着几个老百姓的肩膀,说道:“老乡们,多谢你们的好意,我们红军不像国民党的军官那样,动不动就要老百姓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来都不兴这套的。”
“我们就请您坐这一次吧。”老百姓仍然坚持说。
“一次也不行,老乡,我是能走路的。”
毛泽东说着,就迈开大步走了。几个老百姓失望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拿不定主意。当中一个中年人灵机一动,说:
“嘿,我们真傻,从新站到桐梓,翻山越岭不说,还要爬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山坡一座比一座大,道路一条比一条难走,等他爬坡爬累了,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就请他坐上滑竿。”
他这样一说,大家都很赞成。
几个人于是扛着滑竿,紧紧追赶毛泽东。
走到半路,毛泽东同志看到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太婆,拄着拐棍在前面走。他赶过去一问,才知道她是桐梓砂子坝人,六十三岁。红军过她家时,有个掉队的伤员在她家养伤,伤好后归队,老太婆怕这位红军战士在路上碰到敌人,就亲自拄着拐棍送他归队。走到新站,遇到了红军大部队,她放心地把这位红军战士交给指导员,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毛泽东听了非常感动,忙向追在后面的几个老百姓招手。几个老百姓看到毛泽东笑眯眯地向他们招手,猜想一定是他走不动了,要坐滑竿,立即飞奔上前来。
毛泽东看到他们跑拢了,就高声地说:
“老乡们,这次可要真劳累你们了。”
“嘿嘿,我们早就猜到会抬上您的。”
几个老百姓眉飞色舞地站在他的面前,毛泽东却指着站在他身边的老太婆说:“老乡们,这位老人家是砂子坝的,她为了护送红军伤员,来到了新站,现在她回家,年纪大了走不动路,就请你们把她抬走吧。”几个老百姓听了毛泽东的话,就请老太婆上了滑竿。走到砂子坝,老太婆下了滑竿,连连向毛泽东和抬她的老乡道谢,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那乘滑竿还是一直跟着毛泽东。到了桐梓后,毛泽东叫他的卫士好好招待抬滑竿的老乡吃饭,并照付给他们工钱。
在吃饭时,那个中年的老乡说:“我抬滑竿这么多年,肩膀都抬出老茧了,像今天这样的事,我连做梦也想不到。”
大家都说:“因为今天遇到的是咱们穷人的领头人啊!”
二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劲步经过娄山关,登上高山,举目四顾,孕育了他那千古不朽的词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作者单位:武警贵州总队政治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